专家:利用产业结构、户籍制度来调控人口分布最直接

2011年04月14日09:44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人口 产业结构 人口分布 居民 调控 十二五 郊区 农业 马力

3月13日,湖北武汉,一正在拆迁的城中村,大多数居民已搬走,超过三成的房屋被拆除,只有少数居民住在里面。孙新明/摄

在网络论坛上,有网友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我的孩子是北京户口,在北京上学,按目前农民工子弟学校小学学费600元/学期、中学1000元/学期计算,仅9年义务教育阶段我就能节约13200元;如果能参加“一老一小”医疗保险,每年交100元,就可以获得最高17万元的大病医疗保障;如果我暂时找不到工作,我们全家四口将获得北京市每月300多元的低保金……;如果我不是北京户口,而在北京生活,则这些福利都享受不到。

“就全国而言,农村和城市福利待遇平均人均差别是33万元;就北京来讲,差别达百万元!”国务院参事、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马力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现在户籍制度背后附加了大量的福利,因此,户籍制度改革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改变福利的供给制度。”

不过,一直力推户籍制度改革的马力也认为,福利制度改革由二元体制转变为一元体制,需要财力的跟进,需要时间。因此,户籍制度改革必然是一个渐进过程。

最重要是公共服务均等化

记者:人均差别33万元的农村和城市福利待遇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马力:让生活在城市的流动人口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包括义务教育、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就业服务以及公共设施共享,政府需要投入人均3000元。如果一个人由农村进入城市,并完全享受城市居民的福利待遇,根据测算,平均政府需要投入33万元,其中道路交通、公园绿地、住宅建设等公共设施投入占流动人口进入城市所需财政投入的绝大部分。在不同类型的城市,农村和城市户籍背后所享受的福利差别不一样,大城市人均50万元左右,中小城市是人均10多万元。

记者:由户籍而带来的种种不公平其根源是什么?

马力:户籍制度的原始功能是对人口进行管理,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将很多福利制度附着在户籍上,使得户籍制度增加了福利功能,这就带来了由于户籍地不同福利享受不同的不公平现象。现在,户籍制度改革难度大的根本原因也就在于它身后福利制度的改革。因此,户籍制度改革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是,怎样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

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搞联产承包,农民有了种植的自由,土地使用权是自己的,想种什么由自己决定;后来出现乡镇企业,使得农民有了选择职业的自由,可以选择农业也可选择工业;推进城镇化建设后,农民有了居住的自由,可以在农村,也可以在城市;只有实行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其背后的福利差异,农民才真正实现了选择身份的自由。

记者:当前已经有一些城市推出了户籍制度改革,比如上海、深圳、济南等地相继推出居住证制度,对此您作何评价?

马力:居住证制度在全国推广,说明我们在不断接纳流动人口的态度,但不同地区内涵不同,背后的福利不同,多数情况下并未触及户籍背后的福利分配,也就是说暂住证改居住证后面的“含金量”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

我国已有13个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业”与“非农业”人口,都冠以“居民”人口。从管理上,这4亿人口一夜之间都成了居民,但背后的福利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体现,因为财政投入不可能马上到位。如深圳的居住证制度改革比较深入,获得了居住证者在很大程度上享受市民的福利待遇。

记者:一些地方政府在清理和户籍挂钩的政策时,为什么不是做减法反而是做加法。

马力:是的。比如有些城市出台的房子限购令,有户口的可以买两套,没户口的只能买一套;高考,有户口的可以参加本地高考,没户口的回家高考等,这些政策与户籍挂钩。历史遗留的由户籍制度造成的福利差距还没能减少,新的差距又在扩大。因此,我们应将减少户籍带来的福利差距作为制定政策的立脚点,才能尽快实现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