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解密全国假日办:从不征求业内外意见

2013年11月27日15:07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假日办;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黄金周;长假;带薪休假

随着被称为“史上最坑爹”的假期安排,一个不曾被人关注的机构进入公众视野——全国假日办。这个“决定”中国人如何放假的机构,到底是什么机构?它又基于哪些原则,制定出全年的调休计划?

如果将2013年中秋和国庆是如何调休放假作为考题,可能连调休方案制定者都会凌乱——从9月16日算起,先上3天班,迎来3天中秋假期;接着工作6天,再休息1天,然后上2天,就到了7天国庆假期;随后上5天,再休息一天,才能回归工作5天、休息两天的正常生活。

这个假期因此被称为“史上最坑爹”的假期。网友甚至发言表示:请“调休”退出假期界。

在一边倒的议论声中,一个不曾被人关注的机构进入公众视野——全国假日办。这个“决定”中国人如何放假的机构,到底是什么机构?它又基于哪些原则,制定出全年的调休计划?

“假日办”原来没有“办”

事实上,鲜有人知道全国假日办的全称: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国家旅游局。这个机构成立的时间并不长,诞生于2000年6月。

1999年,黄金周首次出现。第二年,为了应对黄金周期间的协调组织工作,由国务院牵头,成立了由14个部门组成的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包括:发改委、公安部、交通部、商务部等三分之一的国务院部委,以及工商总局、广电总局、税务总局统计局等国务院直属机构。2003年,组成部门增至17个。

此后,省级和旅游城市也成立了相应机构,主要负责黄金周期间的指挥协调、信息发布、预警预报、投诉受理等。从全国假日办到地方假日办,都设有24小时值班电话,不过《中国新闻周刊》在10月17日至22日多次拨打全国假日办的公开电话,均无人接听。

长期从事中国“小组机制”研究的南开大学学者周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国务院层面,有三种议事协调形式,层次由高到低,分别是“领导小组”“协调小组”和“部际会议”。“部际会议”中,又可分为较高级的“部际联席会议”和较低级的“部际协调会议”。

“实际上,‘部际会议’是一种工作方式,不能称为‘机构’,是为了协商办理涉及多个部门职责的事项而建立的一种各部委间松散的协调、沟通机制。”周望说。

因此,像全国假日办这种“部际会议”,并不会进入政府机构的正式序列,没有常规性的工作职责,也不能独立发布行政命令,一般只会在几个固定时间段,以开会、报告或检查工作等形式,协调沟通。

但假日办的成员级别相较于“领导小组”并不高。现任假日办主任为副部级干部,成员从司局级干部到处级干部不等。周望分析说,在这种机制下,参会成员单位一般只是把会议召集部门的意见带回本部门,同时把本部门的意见告知其他参会部门,但各方都没有听取和落实其他部门意见的义务,也没有强制性规定。

“在没有更高级别领导干预的情况下,会议讨论内容的结果,基本上只有看各个参会部委是否‘发扬风格’了。”周望说。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假日改革课题组负责人蔡继明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从全国假日办的办公地点和成员构成可以看出,放假还是从旅游角度考虑的,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

原中国旅游学院旅游科学研究所所长、73岁的王兴斌则将假日办称为“全国假日救火办公室”,所有问题的解决都是临时性的,“十多年来,假日办没有真正解决什么问题,假日安排也不征求业内外意见,其实是形式主义的典型代表”。

2003年,时任全国假日办执行主任、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军也向媒体表达了类似担忧,“黄金周工作是我国要长期坚持的制度,全国假日办没有专门机构和编制的状态难以长期为继。”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