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西北地区东南部中部偏北地区”指的是哪里?冷不丁这么一问,估计人人发蒙。其实这说的是宁夏。
这种挑战普通人地理知识和方位感的陈述都用在哪里呢?就是我们天天都看的天气预报。为什么明明有清楚明白人人都懂的地名不讲,非要用如此绕脖子的十三个字来表达呢?央视《天气预报》新主播王蓝一在博客里说,这是行业“潜规则”。所谓“潜规则”,就是说话不能说“实”了,表达预报结论的时候虚着来,最终目的是规避责任风险。
日复一日的天气预报,如果不是王主播自己讲出来,还真没意识到这种理应实打实的科学成果,在面对它所服务的观众时,一直有些虚头巴脑。可能是天气预报多少年来的一贯制,观众已经习惯了“东北偏北”、“西南偏南”这种“虚”表达,大多数人根本就不去费脑子想,看看主持人在地图上比划,耐着性子等到具体城市预报出来,今天的预报就算看完了。
后来看一些国外的体育赛事,才发现原来天气预报可以非常精确。比如在F1的欧洲分站赛中,天气预报的精确程度到了以分钟计。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天气预报影响车队政策,车队政策决定最后成绩,最后成绩决定了赞助和广告。我们不需要天气预报精确至斯,但太不靠谱也说不过去,有时候晴天雨天都说反了。
其实观众都挺宽容的,谁都知道预报不可能全部准确,没有人会去苛责。用绕脖子的地点表达把观众的脑子搞晕,实际上恰恰是对技术水平心虚的表现。而这种“潜规则”更带了几分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味道。在语言上实诚一点,即使有误差,不是还能赚点感情分吗?对公众播报的天气预报是一种社会服务,总不能也“无利不起早”,通过把地点模糊化的手段,逃避预报错误,掩盖技术问题,对付群众吧?(张 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