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的一张照片遭到了网友的“痛批”。照片上,雨中的廖新波,正在一口水井旁俯身向一位老农询问饮用水的卫生问题,旁边的一位工作人员为他撑起了伞。照片一出,即遭到众多网友“痛批”,有人质疑:“出门随行打伞开道,领导不是没有手举伞,而是习惯被人伺候!”(《新快报》2月14日)
面对“痛批”,廖新波随后在博文《为领导打伞对吗?》中进行了自我检讨,同时又解释撑伞者是“看到我在专心询问,不自觉地将伞撑了过来。动作是很自然的,并没有巴结之意”。从照片显示的情景和其他几张廖新波在细雨中踏泥而行,并无人为其张伞的情况看,他没有撒谎,这确实是同事间相互关心的“合理打伞”。
但“合理打伞”为什么还会被“痛批”呢?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般来说,在一个组织体系中,地位越高,职务越重要,就越是应该有工作人员代他处理一些生活上的琐事,对他的生活进行一些必要的照顾。这其中的道理非常简单,用经济学的术语说,就是一个“机会成本”的问题,即一个重要官员如果把大量时间精力用来处理生活琐事,则势必挤占他处理公务的时间和精力。比如国家总理日理万机,假如他外出视察灾区时,还要亲自买飞机票,那这浪费的时间,对国家,对人民都是一种损失。因此,总理乘坐专机就是合理的,这不是特权,而是工作需要。
但是,官员享受国家提供的种种生活上的服务便利,如果要不引起公众的反感,就必须具备这样两个条件:第一,这种服务必须是为了便利工作所必要的,并严格限制在这一范围内。第二,在官员和公众之间存在着深深的信任关系。官员由于自己良好的作风以及一贯清廉的形象,使公众深信他们不会把国家向他们提供的这种服务,当做一种特权来享受和炫耀。
工作人员为廖新波打伞这件事,之所以会遭到网友的“痛批”,在我看来,关键的原因就在于,由于这些年来腐败的泛滥,官员的道德形象已经大打折扣,公众对其作为不信任。其实,公众对廖新波的“痛批”,更多的是指向官员群体——在官员和公众之间缺乏信任的情况下,官员任何有异于常人的举动,都会被公众做负面解读。
一叶知秋。我觉得官员们从这一事件中所得出的最重要教训,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重建公众对自己的信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已经显得陈腐,不需再多讲。但官员们必须认识到,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必须最大限度地争取人民的信任。如果失信于民,动辄被“痛批”就无法避免。(沙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