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佩克秘书长巴德里迫于美国压力
——小心翼翼与中国合作
国际原油价格不断创下新高,突破每桶100美元指日可待。就在此时,第三届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领导人峰会召开了。
这本应是欧佩克秘书长艾尔·巴德里最开心的时刻,但在会议期间,人们鲜少从他脸上看到笑容。
●欧佩克的“大管家”
11月17日,峰会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召开。对厄瓜多尔来说,这是一个好日子,因为它在时隔15年之后,重新回到了这个大家庭。对欧佩克来说,这同样是一个好日子,因为它的成员国达到了13个;它还变得空前富足——石油储量占全世界的78%,石油出口量占全球交易总量的55%以上。
巴德里就是这个“富裕家庭”的“大管家”。
67岁的巴德里来自利比亚。他西装革履,颇显干练;两鬓斑白,却气宇轩昂,很有“大管家”风度。但了解巴德里的人都说,他这个“大管家”当得很艰难。
在这次领导人峰会上,巴德里就遇到了麻烦。
会议开始没多久,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就和沙特国王阿卜杜拉“吵”了起来。查韦斯说:“我当欧佩克轮值主席的时候,油价是每桶10美元,看看现在,每桶都快卖到100美元了。如果伊朗受到攻击,油价蹿到每桶200美元都有可能……”他强调,欧佩克应该拿起石油武器,“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秩序的领导者”。听完这段话,阿卜杜拉反唇相讥,拒绝将石油作为武器。他说:“欧佩克应该作为能源建设的工具,而不能作为鼓动冲突和满足某些兴致的武器。”
看到两位领导人僵持不下,一旁的巴德里脸上露出尴尬之色。他只好和稀泥,谁也不支持。最后,他在起草大会宣言时,索性绕开这一问题,避免使矛盾进一步升级。
而且,巴德里还得经常顶着压力,做一些让“家庭成员”不高兴的决定。比如,最近,欧佩克内部不少人都认为,目前欧佩克的石油出口都以美元为标价,但近期美元持续贬值,导致产油国“损失惨重”。委内瑞拉和伊朗等国元首甚至明确建议取消美元计价,伊朗甚至已经将七成的石油收入转为非美元货币。
对此,巴德里认为,如果采纳委内瑞拉和伊朗的建议,势必加剧美元的疲软,从而对欧佩克成员国及石油进口国的利益都造成损失。因此,在会议召开前,他对各成员国晓以利害,做了很多工作,终于得到了沙特等国的支持。
让巴德里更为头痛的是,他还面临美国的正面“进攻”。美国《洞察》杂志曾援引知情人士的话,披露了一个惊人内幕:美国攻打伊拉克,进而控制伊拉克的石油,是为了打破欧佩克的价格同盟,使其无法左右世界石油价格。如今,这已经变为现实,如何对抗美国的这一图谋,成了巴德里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卡扎菲的好朋友
利比亚的一位政府官员曾说,欧佩克有巴德里这样一位秘书长,是这个组织的“幸运”。因为巴德里是一位深谙石油问题精髓的专家。
1940年,巴德里出生于利比亚的卡米尼斯。在利比亚读完小学和中学后,他远赴美国,在大学校园里苦读金融、会计和企业管理等专业。
在上大学之前,巴德里就开始接触石油。25岁那年,他经人介绍,进了世界著名的埃索公司(现在的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在利比亚的分公司,踏上了“石油人生”的最初旅程。后来,有记者问他为什么选择石油业,他谦虚地说:“只是为了找个工作,混碗饭吃!”
大学毕业后,巴德里从美国回到利比亚,继续在埃索公司供职。由于积极认真、成绩非凡,他很快得到擢升,于1980年被任命为利比亚瓦哈石油公司管理委会的成员。3年后,他又成了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管理委会的成员,分管利比亚石油产业的“外交”工作。
石油是利比亚的经济命脉和支柱产业,也是国家创汇和收入的主要来源。巴德里作为“国家石油公司”领导人,因职位原因,与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交往日多,逐渐得到了卡扎菲的赏识。1990年,他接到了卡扎菲的任命状,成为利比亚的石油部长。2000年,他再次升迁,出任利比亚副总理,主管能源工作,两年后又晋升为常务副总理。
虽然职位升高了,但巴德里心里想的仍然是石油。2004年,他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的主席。该公司是利比亚石油业的“旗舰”,垄断着全国的石油,地位举足轻重。2006年4月,巴德里从国家石油公司主席位置上退休。同年12月,欧佩克改选秘书长,在卡扎菲的大力推举下,他最终当选,任期3年。
●大胆为中国鸣不平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欧佩克与中国之间积存了层层厚冰。直到2005年12月,欧佩克轮值主席、沙特亲王法赫德亲临北京“调研”中国未来对石油的需求,该组织与中国之间才实现了首次直接对话。当时就有外电评价说,“法赫德中国之行预示着一个时代的到来”。事实的确如此,“中国—欧佩克能源对话”机制正是在那时建立起来的。去年4月,首次中国—欧佩克能源高层圆桌会议,在欧佩克总部维也纳成功召开。
今年10月,巴德里率领欧佩克代表团,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第二次欧佩克—中国能源高层圆桌会议。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欧佩克成员国对与中国开展合作非常感兴趣。巴德里说,这是他第一次访问中国,但他“从小就向往能到中国来”。
在此次欧佩克领导人峰会上,巴德里还大胆地为中国鸣不平。会议期间,总有西方记者追问巴德里:“你是否认为,目前国际油价的不断升高,主要原因是中国和印度的进口增长过快?”每次听到这一问题,巴德里总是微笑着说,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油价猛涨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地缘政治因素、炼油能力不足以及美元贬值等。“此外,投机因素也很关键”——最近,美国的大量投机资金便转移到了石油市场上。他还幽默地反问一位纠缠不休的记者:“中国有13亿人口,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需要更多的能源,这有何不对?”
巴德里的一位助手曾透露,巴德里在与中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时常会遭遇“强大的美国因素”。有一次,一个美国人径直找到巴德里,委婉地告诉他,美国对欧佩克与中国的合作感到很不满,希望欧佩克在与中国合作时,要考虑人权、环境等因素……
有关人士曾多次告诉记者,鉴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压力,欧佩克与中国的正常合作,经常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进行。(作者:《环球人物》记者 黄培昭,发自开罗、特约记者 胡向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