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科学院院刊
上海科技大学于 2013 年成立,作为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10 年间围绕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推动学科交叉和科教融合方面做了一系列探索和创新。文章结合上海科技大学 10 年来的实践经验,探讨创新型研究型大学如何促进科学知识创新、培养高水平人才、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并助力我国高等教育转型。
2023-06-12 13:55
文章追溯了科教融合的源起和发展,分析了世界范围内跨组织科教融合的 3 种具体表现形式,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发展历程、制度逻辑和主要特征,最后展望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前景。
2023-06-12 10:30
文章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为例,试图探讨在中国科学院“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办学方针的指导下,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在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的作用。
2023-06-12 16:00
文章旗帜鲜明地提出“国家有组织科研”(SOR)概念,认为当前及未来有计划实施 SOR 是我国迎接世界三大中心转移的重要抓手之一;最后针对现有国情提出了实施 SOR 的若干具体建议,为中国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提供了独特的智力支持。
2023-06-12 14:00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键靠人才,制度创新要聚焦大胆选拔和放手使用优秀青年人才,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文章聚焦新时代创新人才的责任与使命,从青年科研人员通过自我修炼力争成为新时代所需的创新人才的路径,以及所在单位为其打造更好的成长环境两个角度给出了建议。
2023-06-13 14:05
信息技术领域市场巨大,技术竞争激烈,比传统产业更具垄断性和技术排他性。人工智能、数据驱动和算力已经在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变革。形成新的技术体系必须把握住新应用出现时的宝贵机遇。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研范式发生深刻变革,把握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机遇期,对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023-06-13 09:25
文章提出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发展和国力提升的关键性作用,要减少资源消耗走集约化发展道路;从过去的技术追赶转向构建局部领先优势,从终端产品创新转向中间品创新,从鼓励集成创新转向鼓励原始创新;从产业界和技术领域发力,在微观层面建立起真正的市场竞争机制,形成以产业技术为主的科技文化导向等观点。
2023-06-13 09:22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文章从基础研究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出发,梳理了一线科学家和管理者对战略性基础研究和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在面向重大基础社会发展问题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重要性的思考。
2023-06-13 10:30
科普法治建设是落实关于“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两翼理论”,实施大科普战略的重要保障。通过系统回顾,探讨了我国科学技术普及的法律和制度建设发展脉络、当前状况和存在的不足,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在“两翼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加强科普法治建设的相关建议,以期为大科普战略与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实施夯实法律保障。
2023-06-13 13:45
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表现为一个国家向公众持续提供有效科普产品和服务,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营造科学文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进而支撑创新发展的综合实力。文章基于我国科普能力的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分析了当前我国科普能力建设中的不足和服务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的科普能力发展方向,尝试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出有益建议。
2023-06-12 13:45
文章基于院士群体开展科普的特征分析和实践经验,从新的历史方位重新理解院士科普的作用和意义,并对更好发挥院士作用推进科普事业繁荣发展提出了思考建议。
2023-06-12 16:50
系统阐释科普现代化的内涵范畴,并提出了目标现代化、体系现代化、协同现代化、机制现代化、手段现代化等 5 个本质特征。进而从科普事业蓬勃发展、公众需求充分满足,科普体系完备高效、创新成果转化顺畅,科学文化厚植人心、创新环境持续优化等 3 个方面提出了科普现代化的愿景目标。并基于此,提出了科普现代化的建构思路与实现路径。
2023-06-12 14:50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今天,科普积极推动人类思维和生活方式的创新变革,是确保经济繁荣昌盛、维持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在深入实践“线性模型”和“巴斯德象限”的基础上,聚焦打造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闭环生态,坚持科学与产业一体设计、一体推进,构筑了“0—1—10”纵向融通重构和“10—∞”横向跨界整合的“蝴蝶模式”,并进行了体系化探索和系统化实践,有效促进了新产业、新业态的形成和扩展。
2022-05-20 10:52
通过对 10 个典型国家的比较分析发现,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韩国 6 个主要发达国家的创新实力排名稳定于上游,但创新效力排名近年从上游下降趋于中游,致使英国、法国等国家近年的创新力排名逐渐下降;南非、印度、巴西和俄罗斯 4 个金砖国家的创新实力排名处于中下游,创新效力排名普遍较低,制约着创新力排名提升。
2022-05-20 10:32
科技发展是不断突破现有范式的一种“颠覆性”知识创造活动,科技政策应以充分激励科学创新为导向,避免科学的保守主义或者平庸行为,给予科学家更大的研究自由度,促进自由探索型研究普遍开展。
2022-05-20 10:06
当前,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亟待颠覆性技术开新局、走新途。布局发展颠覆性技术是一项战略性的复杂系统工程,而颠覆性技术的识别是关键和前提。基于颠覆性技术变轨跃迁、由边缘力量到未来主流“10→3→1”收敛的底层逻辑,针对科技驱动的来源方式提出“发现—遴选—评价”的识别思路,开发出一套从科学端出发的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框架,以期为颠覆性技术的早期识别提供参考。
2022-05-20 09:52
展望未来,新的科研范式变革正在悄然到来,新兴科研信息化基础平台不仅支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野外台站朝着更大规模、更精确、更先进的方向发展,其本身还将对科研范式变革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重大科技突破的“加速器”与“倍增器”,成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迈进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支撑。
2022-05-19 17:02
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科研机构所起的作用,总结近 10 年来国家科研机构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中所取得的成就及成功经验,提出新时期国家科研机构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2022-05-19 16:51
如何加速发展关键核心技术,需要把握技术发展的自身规律。本文从信息技术视角阐述了若干规律,指出关键在形成一张不断扩大规模的技术网络,需要“资金-需求”双循环的保障,才能让关键核心技术持续优化迭代,才能真正实现突破。
2022-05-19 09:11
中国生命科学厚积薄发,10 年进步显著,悄然改写世界生命科学版图。科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个缩影。其间,中国科学家经受严峻考验,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表现可圈可点。发表前 1% 论文数量仅次于美国,单篇引用达成千上万次的前 20 篇论文大部分来自中国。其中,率先鉴定出病原并给出基因组序列、明确细胞 ACE2 是病毒的受体、提供临床治疗方案和经验等,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作出重大基础性共享。
在新形势下,要夯实科技人才建设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引领作用,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未来的科技人才政策需强化自主培养、服务国家战略与聚焦产业需求,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青年科技人才政策、基础研究人才政策、战略科学家和卓越工程师发展政策落地;多部门协同推进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技人才机制,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2022-05-18 12:44
近10年来,以“三评”、破“四唯”为代表的科技评价改革文件多、力度大,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差距依然巨大。改革效果大体可概括为“表层强,中层半,底层弱”,即:较好地破除了“三评”中的不合理的评价数量、频次、指标等表层问题;在奖励制度、人才计划、项目经费管理等“唯”的本体方面启动了改革,但是改革还在半途;科技评价改革尚未从底层实现引导科研人员追求卓越的价值导向方面的根本好转,“破”之后“立”什么的问题尚有待解决。
2022-05-18 12:33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在 132 个经济体中位列第 12 位,10 年提升了 22 个位次,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10 年来,我国科技投入规模大幅增长,投入结构不断优化,多元投入格局初步形成。
2022-05-18 12:27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新形势下,全面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既是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面向长远发展构建先发优势,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支撑。
2022-05-17 15:20
探讨面向未来的科技改革走向,提出支撑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改革思路与展望。
2022-05-17 11:47
界定科技强国战略内涵,建立“战略环境-战略目标-战略能力-战略行动”战略体系分析框架;深入推进科技强国建设战略行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2-05-17 11:19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随着科技新发展和国内外形势变化,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应对中美战略竞争态势,实现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等,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成为新的国家战略任务。
2021-05-27 13:50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的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领域发展,为新时代青年学者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深空探测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而处于萌芽阶段的行星科学,则是推动我国向深空探测强国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的成功研制及良好应用显著提升了我国载人深潜的装备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水平,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作出了突出贡献。
保护和利用好黑土地资源,建设粮食产业强国是维持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本文聚焦水-土-种-肥-药等农业资源要素,分析当前我国东北黑土区在粮食生产、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关键“卡脖子”问题。
近年来,美国限制芯片、计算光刻技术等新兴高科技产品和技术的出口,对我国相关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造成巨大冲击,也暴露了我国一些重要的产业链存在关键环节缺失的短板。
面向第四次产业革命,培养能够实现“从0到1”范式突破的创新人才,并建立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不仅是关系到“两个大局”如何破局的关键问题,更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百年大计甚至千年大计的重大命题。
未来产业是以满足未来人类和社会发展新需求为目标,以新兴技术创新为驱动力,旨在扩展人类认识空间、提升人类自身能力、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未来产业是当今我国能够和国际创新保持同步的、为数不多的重大创新机会之一。量子信息、生物技术、高端制造等领域将会成为未来产业的重点。
需要聚焦空间和天文、粒子物理和核物理、能源与新材料、地球系统与环境、生命健康等世界科技前沿“无人区”领域,适度超前布局和系统提升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形成一批建制化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芯片产业是影响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产业。其中,处理器芯片是电子设备的“大脑”,支撑了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1/6的信息产业。
希望通过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和国际大循环三种战略路径,实现以科技创新“双循环”推动经济“双循环”,为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及融入国际科技创新大格局提供宏观战略参考。
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之一在于健全青年科技人才自主培养机制,使得青年科技人才能够在国内科技资源和平台的支撑下竞相涌现。
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6 次办院方针调整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政策逻辑和引领的改革实践。重点回顾了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的逻辑起点、主要举措和第一阶段的主要成效。从中科院办院方针调整及相应改革实践历程中初步提炼总结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展的经验启示。
2020-06-05 17:31
我国土地资源禀赋和人口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压力,导致土地资源高强度、高风险利用等不可持续发展问题,迫切需要土地科技创新,转变土地资源治理模式,提升土地资源治理能力,以及发展以土地资源数字化、精细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智慧土地”。
2020-06-05 17:04
近年来,我国在铁基超导材料、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多光子纠缠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还在中微子振荡、干细胞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并已成为全球高质量论文的主要贡献国之一。但与之形成较大反差的是,我国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依然缺乏,“卡脖子”的问题依然明显存在。这意味着基础研究的源头知识供给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对“卡脖子”领域科技创新的支撑不够。
2020-06-05 16:18
普遍认知的颠覆性技术包括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合成生物学、基因组编辑、可控核聚变等。发展颠覆性技术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颠覆性技术以快速潜入和替代的方式颠覆传统技术或主流技术,并引发相应规则和格局的变革,其影响具有潜在性、剧烈性、系统性。
2020-06-05 15:15
随着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不断深化,如何制定适应当前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趋势、满足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国际科技合作政策,是现阶段亟待思考的问题。新时期,应始终重视国际科技合作在各领域的布局,充分结合“一带一路”建设,有效发挥科技创新合作的先导作用,同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科技创新需求对接,打造“一带一路”创新共同体,加强创新成果共享。
2020-06-05 15: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而科技创新能力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经济增长和竞争的基本驱动力量。当前,我国已成为科技大国,但科技发展还处于“大而不强”的局面。中国科技原始创新能力、科技制高点占有能力、科技领域话语权与引领能力指标与美国差距显著,仅为美国的 25% 左右;基础支撑能力为美国的 40% 以上;科技贡献能力指标与美国差距最小,但仍仅为 50% 左右,中国与美国在总体发展水平方面差距显著。
2020-06-04 16:40
空间治理能力相对落后也就成为我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突出“短板”。当前,党中央确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建成美丽中国,而美丽中国的载体是国土空间。因此,无论是目标导向,或是问题导向,实现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表决定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进程表。即使是着眼于空间治理的各类主体,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和应用程度,都将是空间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科技强国建设中,面向中国空间治理现代化的适应策略的形成,对中国实现从小康社会迈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和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020-06-04 09:28
科研将告别“个人英雄时代”,个体科学家、业余科学家的发展空间日趋缩小。与历史上的“科学伟人”不同,当前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需要更多的领导能力和综合能力——只有率领团队,并获得巨大支持,才能成功作出重大科学成果。
2020-06-03 16:53
新基建有近期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内在需求,但不宜泛化,要着眼长远,有系统性、质的“代际”飞跃。
2020-05-25 13:24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财政部和世界银行集团组建的联合课题组,用了两年多时间,分析中国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关键挑战,产生了《创新中国: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增长新动能》报告。
2019-09-17 15:43
“我国的产业体系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使之转化为自主知识资产,就必须建立自主开发平台,培养锻炼自己的技术开发队伍,进行技术创新实践。” 9月12日,科学技术部原部长徐冠华在以“中国科技70年•道路与经验”为主题的中国科学院第七届战略与决策高层论坛上表示。
2019-09-12 16:49
“创新成为影响和改变全球格局的关键变量,如何准确研判大势、找准定位,更好地聚焦国家使命和国家目标,真正成为推动我国创新发展不可替代的关键力量,是国家科研机构必须解决好的根本性问题。”9月12日,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在以“中国科技70年•道路与经验”为主题的中国科学院第七届战略与决策高层论坛上表示。
2019-09-12 16:37
“把科技创新作为各项工作的着力点、切入点和逻辑起点,以科技强国建设保障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这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9月12日,科学技术部部长、党组书记王志刚在以“中国科技70年•道路与经验”为主题的中国科学院第七届战略与决策高层论坛上表示。
2019-09-12 15:41
”杜祥琬表示,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核武器发展道路。杜祥琬表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的启动是科学家的战略眼光和政治家的高瞻远瞩相结合的产物,凝练我国的战略需求。”杜祥琬表示,863计划以国家目标作为共同的精神支柱,全国一盘棋、建设国家队,建设纠错机制、理论与实验相结合,重视基础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2019-09-12 15:24
近 20 年来世界科技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随着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不断蓄势,世界已经进入以创新为主题、以创新为主导的新时代,全球科技领域的、国家间的科技创新格局加速调整和重构,而国际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对科技创新格局调整和重塑起到重要驱动作用。
2020-05-25 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