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科技护航“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建设具有覆盖范围广、建设周期长、涉及领域宽等特点,空间科技大有可为,也必须有所作为。"数字丝路"如何护航"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水资源空间如何构建……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与中国科学院院刊共同打造"一带一路"专题,听专家解答"一带一路"疑难。

“数字丝路”如何护航“一带一路”

'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 护航'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
“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的愿景促进“一带一路”对地观测科学、数据、技术和应用方面的国际合作。
"数字丝路"构建地球大数据应对"一带一路"挑战
北极地区及中低纬度高山寒区,正面临着气候和环境的快速变化,对全球环境造成多重影响,给人类活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全文>>>

《仙台减灾框架》下的“数字丝路”减灾
《仙台减灾框架》涵盖的范围很广,可以被应用于多种空间尺度灾害范围、频发或偶发灾害、突发或缓发的灾害,以及各类自然或人为引起的灾害,同时也可以在环境、技术和生物灾害的风险中得以应用。

全文>>>

数据云服务如何助力“一带一路”

大尺度城市空间信息产品服务“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
准确、一致和及时的城市化数据是更好地评价当前和未来城市发展需求、设置优先政策以促进包容、公平的城乡发展的关键输入。
构建“一带一路”国家农情信息命运共同体
受技术、资源与人力的限制,绝大多数存在粮食不安全问题的“一带一路”国家,缺乏农情监测系统建设所需的人才与资金,无力承担系统的建设与后期运行维护。

全文>>>

地球观测大数据助力“一带一路”空间认知
空间地球观测技术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现代社会治理手段,随着国际空间合作和地球观测组织(GEO)等国际组织推动的数据民主和数据共享运动的发展,使用太空资源并不一定要拥有太空资产。

全文>>>

“一带一路”水资源空间如何构建

高亚洲山区冰川退缩观测现状和变化研究
印度—喜马拉雅—喀喇昆仑岛的冰川表现为主要的物质亏损。其变化所带来的冰川湖爆发的洪水也加剧了对社会的危害和影响。
“一带一路”水资源空间观测的进展
利用中高分辨率遥感数据驱动过程模型以评估“一带一路”地区作物用水、水分利用效率及水计量,通过节水、改良作物品种及使用先进灌溉方式来提高水的生产力。

全文>>>

构建“一带一路”水资源空间观测合作研究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及全球气候变化,“一带一路”地区人口增加、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占世界的 70% 以上,而水资源量只有世界的 36% 左右,面临的水资源压力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全文>>>

“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与资源环境如何保护

空间观测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海岸带资源环境格局
港口及港口城市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港口城市快速扩张的压力下,城市和海岸带的土地利用类型和环境发生了变化。
“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挑战与应对
“一带一路”沿线 65 国家和地区分布有 400 余项世界遗产。“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世界遗产项目可以实现深层次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信息与技术共享,包括监测、保护、管理与利用等,并为人类文明和丝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全文>>>

“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空间观测
“一带一路”区域具有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多样性生态系统,区域差异明显,存在草地退化、森林减少、冰川退缩、湖泊萎缩等多种生态环境问题。

全文>>>

结束语

具备开放、合作、共赢等特点的“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一条经济之路、贸易之路,也是一条科教文化发展之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科技可以充分体现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和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