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挑战与应对

发布时间: 2017-05-04 15:48:18  |  来源: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王心源 陈富龙 等  |  责任编辑: 刘芳奇
关键词: 一带一路,文化遗产,挑战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一带一路”沿线的65国家和地区分布有400余项世界遗产。“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世界遗产(DBAR-HERITAGE)项目利用空间信息技术宏观把握“一带一路”沿线世界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发现世界遗产保护所面临的挑战,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保护策略。通过建立广泛的地球观测科学与技术的国际合作,DBAR-HERITAGE项目可以实现深层次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信息与技术共享,包括监测、保护、管理与利用等,并为人类文明和丝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一带一路”沿线的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面临着赋存环境退化、战争与恐怖主义破坏、非法盗掘、过度旅游、快速城镇化等严重问题,需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以加强联合应对能力的建设。世界遗产的精细观测与认知是一项紧迫的任务,需要一个多边的、国际的合作平台。为了实现“一带一路”沿线世界遗产在多尺度、多维度上的精细观测与认知,需要充分合作利用国际馆藏文献资源、卫星影像数据和基础地理信息,从而开展密集的数据获取和有效的信息覆盖与深入的知识挖掘,支持和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先行战略。

DBAR-HERITAGE项目旨在揭示“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对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响应的演化机制,制定科学、合乎实际的保护管理措施;构建文化遗产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吸引和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人才;拓展面向创新、面向实际的空间考古与数字遗产的国际研究计划,共同创建一门新的学科;加强世界遗产和考古遗址的利益相关者、地球观测组织与机构和“一带一路”建设政策制定者之间的对话;努力成为“一带一路”沿线世界遗产保护工作的信息源和思想库,以提高现有和新兴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世界遗产的科学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合作进展

合作的价值基础、技术与组织保障及驱动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公约》)已经有192个缔约国,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价值理念得到广泛的认同。“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和地区中拥有世界遗产的达63个,这是我们能够开展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共同基础与价值共识。

遥感技术宏观、快速、准确识别地物特征与状态,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能够精准定位,地理信息技术能够快速、有效开展空间分析,当代这些前沿性的空间信息技术已经证明空间考古以及遗产保护的巨大作用,未来将进一步发挥其在诸如丝绸之路这样大型文化遗产探测与保护中的作用潜力。现代空间信息技术是我们共同开展合作研究的技术保证。

2007518日,中科院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在中国建立一个由UNESCO赞助的国际空间技术中心(第2类中心)的建议,20117月,UNESCO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成立。HISTUNESCO在全球设立的第一个用于世界遗产研究的空间技术机构,旨在利用空间技术开展自然和文化遗产、生态保护、自然灾害和全球变化等领域的工作,支持可持续发展教育。HIST正是我们开展“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

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达到50项,位居全球第二。充分利用中国空间信息技术的国际领先优势,充分发挥中国作为世界遗产资源大国的作用,充分展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共享“一带一路”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成果与经验,这是DBAR-HERITAGE开展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驱动力。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