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乡村可持续振兴模式

发布时间:2019-07-12 10:09:55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陈怡平 张义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乡村振兴,模式创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对策

优化黄土高原植被结构。黄土覆盖厚度大,覆盖厚度在几十米至百米之间,地下水难于向上传递,且当地降雨相对较少;因此,中间有一层土壤水分含量小于土壤表层土和可持续吸收地下水的土壤层,称之为黄土高原土壤干层。目前,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主要以杨树、刺槐、油松、柠条等为建群种。该类人工林的大面积建设,不仅大量吸收土壤水分,还通过蒸腾作用,耗散大量水分,导致黄土高原土壤干层不断加深,土壤水库含水量持续下降。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油松人工林土壤干层厚度高达 5.0 米,刺槐人工林土壤干层厚度为 4.9 米;随着种植年限增加,植被土壤干层将不断加剧。因此,未来黄土高原植被建设应该进入自然演替阶段,不宜继续人工扩大黄土高原植被面积,否则生态建设将不符合生态文明的理念。同时,未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建设主要任务在于优化现有植被结构,加快对单一、高耗水人工林的结构优化,对黄土高原高密度人工林进行合理疏伐,依据植被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和植被演替理论,引入合适乡土树种刺柏,侧柏,酸枣,荆条等逐步替代上述高好水物种,促进植被可持续建设。

适度开展治沟造地工程。治沟造地是延安近年来在丘陵沟壑区解决耕地不足,保障粮食安全的一项新举措。通过工程机械措施,人工削斩山脚边坡,取土填沟、沟口筑坝,辅以排洪渠和边坡护理等措施,将沟谷低产分散的耕地扩增为面积较大的、可机耕的优质高产良田。治沟造地可以减少势能差,从而减少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有效增加耕地面积 。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延安完成 50 万亩规划任务(2013—2017 年)。考察发现,从短时间尺度来看,延安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依然面临新的问题,如:治沟造地对生态环境有损害;排水渠设计不合理,导致集中降雨时泄水不畅(例如,2013 年延安遭遇 50 年一遇的大暴雨,约 20% 的新造耕地被毁);乡村空心化导致新造耕地无人耕种,20% 的新造地被撂荒等新问题。但是,从长时间尺度看,延安治沟造地是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巩固,有利于降水就地入渗,有利于增加高标准耕地面积,增加粮食单产。与坡耕地相比,延安平整土地种植大豆、糜子、玉米和马铃薯,其产量分别比坡耕地增加 60%、91%、41% 和 130%。因此,从长远来看,治沟造地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生态工程和民生工程。

逆转空心化的发展。在区域外生态环境与经济优势的吸引下,交通不便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乡村不断萎缩,衰落尤为突出,从而导致人口空心化,次生教育、医疗、农村科技以及社会服务空心化,影响革命老区的社会和谐稳定,制约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逆转空心化需要农业经济和旅游经济融合发展。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弘扬延安精神,把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好、发扬好,对红色历史溯源、找根、寻魂,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同时深挖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民俗文化,走“红色+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全域旅游”模式,从而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服务、农业科技、医疗教育实心化。

强化生态宜居建设。2019 年 3 月 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谈到乡村振兴时强调,“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对于黄土高原地区,生产、生活发展要更加充分地考虑当地生态承载力:在生态建设中,优先种植灌草类资源消耗相对较少的植物种类;在生产发展中,可紧密结合地方优势,规划发展历史文化传承产业和绿色农业,积极引进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业科技新成果,让科技助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

<  1  2  3  4  5  6  7  8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