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乡村可持续振兴模式

发布时间:2019-07-12 10:09:55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陈怡平 张义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乡村振兴,模式创新,可持续发展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对黄土高原治理十分重视。1955 年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报告》,把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正式列入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拉开了黄土高原治理的序幕。60 多年来先后经历了坡面治理、沟坡联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几个大阶段。60 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总结经验与教训,每一阶段都在前一阶段基础上取得良好成效,尤其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成就

1999 年,国家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此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投入最大的生态工程。截至2017 年,已累计投入 4 500 亿元人民币(约 650 亿美元),约 4.47 亿亩土地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取得十分显著的生态成果;长江、黄河中上游的 1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每年产生的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超过 1 万亿人民币。就黄土高原而言,黄河 90% 泥沙来自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因此黄河泥沙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晴雨表。自 1999 年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以来,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植被盖度从 1999 年的 31.6% 提高到 2013 年的 59.6%,有效遏制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2013 年黄河利津水文站观测入黄河泥沙已减至 1.73 亿吨,接近无人类活动干扰的原始农业时期。

面临问题与挑战

植被建设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关键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实施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社会、生态不可持续发展的新问题,局部地区人-地-粮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进一步加速乡村空心化等突出,制约了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水资源是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限制性因子。黄土高原水资源植被承载力阈值为 400±5 g C m−2a−1,在未来气候趋暖条件下,该承载力将在 383—528 g C m−2a−1波动。黄土高原植被盖度从 1999 年的 31.6% 提高到 2013 年的 59.6%,有效遏制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但是,目前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已接近植被水资源承载力阈值,如果进一步扩大植被建设面积,将不可避免地加剧土壤水分耗散、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引发新的生态问题,甚至导致灾难发生。

局部地区出现耕地面积短缺。根据研究,大于 15 度的坡面适宜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林还草面积应该 252 万公顷。按照人均 1.5 亩口粮地计算,黄土高原应退耕还林还草面积为 236 万公顷,但是截至 2008 年退耕还林还草面积已经到达 483 万公顷。例如,陕西省延安市自 1999 年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植被覆盖率由 2000 年的 46%,提高到 2016 年的 67.7%,但耕地面积也由 2000 年的 1 800 多万亩,减少到 2010 年的 900 万亩,累计减少一半,区域粮食安全受到巨大威胁。

乡村空心化加速。改革开放 40 年以来,全国城乡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务工,留守农村的人口以老人和儿童为主,造成农村空心化。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交通极度不便,经济社会落后于黄土塬区,又进一步加剧了丘陵沟壑区农村空心化。调查发现 50%—60% 青年女性不愿意嫁到当地,愿意远嫁条件相对较好的平原地区。长期以来彩礼昂贵、择偶困难的社会问题比较突出,导致男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一则为了打工赚钱,二则为寻求配偶。而且人口空心化还进一步产生诸多次生空心化问题,如教育空心化、医疗空心化、农业科技空心化、农村社会服务空心化与资源空心化。

<  1  2  3  4  5  6  7  8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