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召:对我国基础研究布局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9-06-24 13:40:30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周光召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周光召,基础研究

实践层面

1987 年,中国科学院在受到很大压力的情况下,组织了 3 项具体工作,从而初步改变了社会对于科技不能有效支持经济发展的印象。

提高粮食产量

为了解决群众吃饭问题,中国科学院在黄淮海调研后,提出黄淮海地区要年增产 500 亿斤粮食,也就是 2 500 万吨。“每年增产 2 500 万吨”,这在现在(2011 年)看起来也是相当大的数目!我国粮食年产量在 1998 年达到最高峰时是 5.12 亿吨。后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按照经济学家的说法,农业不用再列入最紧要的问题中。因为“只要有钱,市场价格就上来了;上来了以后就会有人把钱投进去,价格就又下来”,所以有人认为不用再担心粮食产量,由价格调控就可以了。但结果粮食产量就慢慢地掉下来。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事情从理论上讲是可以自圆其说的;可是,中国分成两部分人,一部分是比较有钱的人,有钱的人根本不在乎价格上涨,但大部分是穷人,恩格尔系数超过 50% 的人都要拿出钱解决吃饭问题。有钱的人把钱投到市场利润最大的地方,而不会投向农业。市场是按照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方向走,因此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粮食产量开始下降。

到 2003 年的时候全国粮食年产量下降到 4.3 亿吨,这较 1998 年的峰值(5.12 亿吨)已经下降的相当多了,以至于发生了很严重的粮食危机,引起社会不稳定。因此,粮食安全重新引起了政府的注意,国家开始采取措施使粮食产量慢慢回升。回升到现在(2011 年),据说 2010 年是 5.4 亿吨左右,2011 年 5.5 亿吨,但这与 1998 年最高值比也就增加了 4 000 万吨。所以,中国科学院 1987 年提出能够每年增产 2 500 万吨,实际上是相当大的数目,并得到了中央的认可。

冶炼黄金

1987 年,中国外汇非常缺乏,黄金储备也非常少,外汇主要靠产品换。而中国当时能够换取外汇的产品又很少,于是国家希望能够增产黄金。黄金冶炼造成的污染非常大,但中国科学院有相关技术储备,于是在黄金冶炼方面开展了很多工作,确实为我国增产了不少的黄金。

20 世纪 80 年代,中央领导也非常关注中国科学院解决了国家当时急需的问题。这是因为中国科学院恰好有相关技术准备,所以就去完成了这个“当务之急”。

培育中国的科技型产业

培育中国的科技型产业这个过程很长,也非常复杂。因为,科技人员中同时具备企业家素质的人才相对较少,科技转化中的问题也非常之多。但是,中国科学院还是挤出了一部分经费去支持一些科研人员发展相关科技产业。现在(2011 年),最成功的企业有联想公司;还有一些做得不错的领域,如钕铁硼磁铁等。

<  1  2  3  4  5  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