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率先布局“一带一路”创新之路建设举措

发布时间:2018-12-18 17:07:30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中科院国际合作局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一带一路,合作,中科院,科技,国际

深入系统开展联合科学考察,为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提供本底数据支撑和重要资源保障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独特,但同时面临着生态环境脆弱的严峻挑战,尤其需要获得更多基础数据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科院联合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多个“第三极”周边国家,开展了对“第三极”生态环境变化的综合观测和研究,建设了相关大数据平台,出版了一系列专著,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依托中科院海外科教合作中心和国际合作网络,相关专家团队对“一带一路”沿线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开展了系统调查研究,出版了一系列专著,为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科学数据。中科院还与蒙古国合作,针对该国沙漠化特点和演变趋势,研发出适用当地需求的流沙固定和沙区植被恢复技术,并示范推广,为沿线国家沙漠化治理提供了样板,为中蒙两国生态安全作出了贡献。

创建政产学研联动合作机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大民生问题提供科技解决方案

针对斯里兰卡数十万公民患有“不明原因慢性肾病”(CKDu)这一重大民生问题,中科院和斯里兰卡多个政府部门和大学合作,联合中国疾控中心、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以及国内企业,积极联合攻关,努力提出科学解决方案。斯里兰卡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合作,匹配 1.9 亿斯里兰卡卢比(相当于 8 000 万人民币),与中方共建“中-斯水技术研究与示范联合中心”。在国家科技部支持下,中科院与柬埔寨环境部等合作,在柬共建“中-柬水与环境联合实验室”;通过与我国企业合作,帮助柬方建设了其湄公河上第一座水质在线监测站。中科院还与埃塞俄比亚当地企业合作,建设“绿色生物制造联合实验室”,向埃塞俄比亚转移转化先进的明胶制造技术,变废为宝,保护环境,计划建设年产 3 000 吨的骨明胶生产线,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 500 个。中科院推动的绿色冶金新技术向缅甸、俄罗斯和蒙古国等的转移转化,也取得了实效。其中,缅甸万宝矿产有限公司通过采用中科院生物冶金技术,使产能扩大到 10 万吨/年,减少硫酸使用 8 万吨,保障了亚洲这一最大的生物冶金企业(投资 17 亿美元)得以顺利运营,直接为当地创造了 5 000 个就业岗位。

<  1  2  3  4  5  6  7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