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率先布局“一带一路”创新之路建设举措

发布时间:2018-12-18 17:07:30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中科院国际合作局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一带一路,合作,中科院,科技,国际

五年来主要工作成效

发挥中科院综合科学技术优势,为“一带一路”重大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安全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近年来,中科院组织跨学科优势力量,着力解决“一带一路”重大工程建设中的若干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以中巴经济走廊为例,瓜达尔港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建设项目,该港口建设和运行面临着平均每 50 年遭受一次大地震与海啸灾害冲击的风险。中科院科学家通过系统科学研究,获得了历史地震与海啸事件成因的初步证据,为建立瓜达尔港地震-海啸灾害模拟平台奠定了基础。尼鲁姆-杰卢姆水电工程是中巴经济走廊的另一个重点工程。因高频次岩爆问题,该工程进度缓慢。通过采用中科院引水隧洞岩爆预警与控制关键技术,使每百米平均岩爆发生频次由 21 次降至 2 次,月挖掘进尺由 192 米增至 318 米,极大地减低灾害的风险和工程成本,保障了工程的顺利推进。

依托中科院长期观测积累的科研数据,提升“一带一路”国家空间、陆地和海洋安全的保障能力

在空间安全方面,中科院与南美、欧洲等国家科研机构围绕空间天气和空间碎片开展合作,获得全球尺度上的连续监测数据,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空间安全提供重要科学数据。在空间对地观测方面,中科院正在与南亚、非洲和拉美地区国家合作,通过共建卫星数据地面接收站,实现数据的实时获取,努力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综合管理治理能力。2015 年 4 月 25 日,尼泊尔发生大地震后,中科院通过遥感手段,实时、快速地给尼泊尔提供了震区卫星遥感数据与科学研究成果,对尼方减灾和后期震后重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中科院通过与突尼斯等国加强遥感技术合作,在该国发现了 10 余处古罗马文明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了贡献。在海洋安全方面,中科院利用长期以来在西太平洋、热带印度洋等海域开展海洋综合考察和研究的基础,向斯里兰卡等国提供了海洋天气预报服务,提升了该国海洋方面的防灾减灾能力。

<  1  2  3  4  5  6  7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