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灾害发展趋势与灾害风险

发布时间:2017-10-07 09:26:05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崔鹏 贾洋等  |  责任编辑:马骅
关键词:青藏高原,自然灾害,灾害风险,气候变化,构造运动

 需要关注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问题与未来开展工作

 需要关注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问题

针对目前青藏高原自然灾害的特点,以及当前该地区防灾减灾存在的问题和未来风险,今后应关注以下科学技术问题:

(1)成灾因素变化与灾害发育的区域规律;

(2)自然灾害动力学过程与灾变机理;

(3)气候变化与地震耦合作用下的巨灾演化规律;

(4)青藏高原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

(5)适宜高寒区特点的监测预警和防治关键技术。

未来开展工作

围绕以上科学技术问题,未来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系统调查青藏高原自然灾害,建立基础数据库。对青藏高原自然灾害进行全面系统考察,调查青藏高原历史上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完善灾害规模、频率、成因、性质等属性特征。补充成灾环境(水文、生态、气候、地质、地形、社会经济等)基础资料及多源、多种分辨率的遥感(光学、InSAR、LiDAR)数据,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青藏高原自然灾害基础数据库。

(2)孕灾环境及其变化特征。分析青藏高原不同类型自然灾害发育的土壤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气象、水文、生态等孕灾条件,确定关键致灾因子,揭示不同类型灾害成灾环境的现状与变化趋势。

(3)揭示灾变机理与灾害发展趋势。分析青藏高原不同类型自然灾害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和活动特征,考虑极端气候变化和超强地震活动对灾害发育的影响,构建地球内动力(构造运动)和外动力(气候变化)共同驱动的灾害灾变机理模型。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与工程扰动,预估灾害发展趋势。

(4)灾害风险分析与减灾需求。在前述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分析未来青藏高原不同种类自然灾害的风险与应对能力及其适应性,并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和国防发展的需要,提出未来减灾需求。

(5)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建立“天-地-空”一体化自然灾害监测技术和监测网络,获取区域范围尺度的观测资料。对重大灾害、潜在灾害进行长时间序列的监测,在典型灾害密集分布区,布设监测网,全面监测地表数据(沉降变形,板块位移,气象,土壤水等)。

(6)完善灾害防治技术。了解青藏高原自然灾害防治的技术现状,总结减灾模式、技术及其经验,分析现有技术的不足,改进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参数确定方法,发展适宜高寒区的灾害治理优化设计技术,提高灾害治理水平。

 

 结语

青藏高原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分布广泛,活动频繁且危害严重,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及人员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由于精准调查及观测数据匮乏,在针对青藏高原不同种类的自然灾害研究中,灾害机理的定量认知比较欠缺;同时,也需要发展针对青藏高原特殊环境条件的减灾技术。建议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中,除系统考察获取基础数据和研究灾害机理过程以外,还应注重分析青藏高原减灾技术能力现状与已经取得的减灾成就和经验,结合自然灾害的孕灾特点、活动规律、发展趋势与未来风险,考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国家重大工程与国防需求,分析确定青藏高原未来防灾减灾需求,提出减灾对策。

(作者:崔鹏 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贾洋 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苏凤环 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葛永刚 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陈晓清 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邹强 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1  2  3  4  5  6  7  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