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灾害发展趋势与灾害风险

发布时间:2017-10-07 09:26:05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崔鹏 贾洋等  |  责任编辑:马骅
关键词:青藏高原,自然灾害,灾害风险,气候变化,构造运动

自然灾害分布特征

受区域构造活动、地形地貌、水热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青藏高原自然灾害的分布具有 4 个特征。

 沿断裂构造带密集分布

青藏高原地壳运动活跃,地表隆升强烈,中国大陆里氏 6.0 以上地震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地震活动沿东西向弧形构造呈带状分布,密集分布在喜马拉雅板块边界构造带和板内断块区及其次级断块的边界活动构造带上。

断裂带中的岩体破碎,裂隙发育,利于崩塌、滑坡等次生灾害的形成,同时为泥石流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条件。特别是地震烈度大于 8 度的地震,极易诱发次生山地灾害,如 1950 年的察隅地震(MS=8.6)和 2008 年的汶川地震(MS=8.0),震后诱发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沿断裂构造带密集分布,仅汶川地震区就在同震期间发生了 2 300 余处滑坡和崩塌。

沿深切的高山峡谷区成带状分布

高山峡谷区由于河流的强烈下切作用,导致地形陡峭,高差大,位能条件好,岩石和土体容易失稳下滑,诱发崩塌、滑坡等灾害发生;高山峡谷区由于地形抬升作用,使得局地性暴雨频发,提供了有利于泥石流和洪水发育的条件。因此,高山峡谷区具有山地灾害最有利的孕灾条件组合,导致灾害在河谷内成带状分布。例如,川藏公路穿越著名的横断山高山峡谷区和帕隆藏布流域,沿线山地灾害非常发育,成为影响交通的主要灾害类型。

地带性分布

水平地带性分布。受印度洋季风影响,青藏高原每年 5—9月雨水颇丰,集中了全年 80% 的降水。由于全区水汽分布不均,易发生大面积干旱和洪涝灾害。青藏高原的干旱主要分布在以拉萨为中心的那曲地区南部、日喀则地区和山南地区的大部;青海省东北部以及川西高原、西藏东北部和青海交界的广大地区。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东部的昆仑山东段、祁连地区以及喀喇昆仑山西段和高原东南边缘部分地区,藏南谷地次之。而青藏高原大范围的雪灾主要发生在东部积雪年际波动最显著的地区,有两个雪灾高发中心:一个是靠近喜马拉雅山的西藏山南地区,尤其是仲巴县、萨嘎县、吉隆县、聂拉木县、定日县,平均每年都会有 1—2次雪灾,是我国雪灾发生频率最高的地方;另一个是位于青海南部与川西北的交界地区,以青海玛多县、称多县,四川石渠县最为严重。

垂直地带性分布。青藏高原东南和南部边缘,地形高差巨大,自然条件形成明显的垂直地带,孕灾条件特别是水热条件呈现垂直地带的特点,从而也导致山地灾害发育和分布表现出垂直地带性。以帕隆藏布流域为例,在海拔 4 500—4 700 m 的雪线附近,冰川活跃,形成大量冰湖,同时也集中分布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冰川型泥石流;对于海拔低于 3 500 m 的山谷,主要发育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暴雨型泥石流。滑坡分布也具有类似规律,在高海拔山区,主要发育受冻融作用影响的冻融型滑坡;而在较低海拔峡谷区,多产生降雨型滑坡。

灾害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区集中分布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程建设项目的增多,人类工程活动对斜坡变形灾害的诱发作用日益增强。在高原山区公路、铁路、水电、矿山和城镇建设中,大量的边坡开挖、弃渣、堆填等工程活动往往引起边坡失稳,水文条件改变,导致滑坡和泥石流发生。例如,川藏公路沿线(南线和北线)的成灾泥石流数量高达 1 000 多条,主要分布在伯舒拉岭以东的横断山区和西部藏东南地区的公路沿线。

1  2  3  4  5  6  7  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