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灾害发展趋势与灾害风险

发布时间:2017-10-07 09:26:05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崔鹏 贾洋等  |  责任编辑:马骅
关键词:青藏高原,自然灾害,灾害风险,气候变化,构造运动

季节性

泥石流、滑坡、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因此,灾害发生的时间与集中降雨时间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滑坡、泥石流多发生在每年 6—9 月,据不完全统计,发生在这 4 个月的泥石流灾害约占该地区全部泥石流灾害的 90% 以上。

从雪灾发生季节来看,主要集中在冬季,以11月至次年 2月间居多,也有个别年份一直到次年 5月甚至 6月还有雪灾,而跨年越冬的大雪灾一般是特大雪灾。例如,2009 年 5月25日至 6月1日,那曲地区出现大面积降雪,平均积雪厚度 10 cm,最厚处达 50 cm,造成 58 857头牲畜死亡(图 2b)。

根据发生时间的不同,青藏高原的旱灾可以分为春旱和夏旱。春旱主要是因为该地区每年 3—5 月份降水量明显偏少,太阳辐射强,加上风力大、蒸发力强所引起的干旱。夏旱一般发生在每年 6—8月份,主要是由于雨季开始时间偏晚,或者雨季中发生间歇性干旱。

受气温变化影响,青藏高原的常年冻土活动层厚度以及季节性冻土面积变化也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特征。

准周期性

由于受地震、地震影响固体物质和气候波动(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活动具有波动性和一定的周期性。当极端气候与地震活动相叠加时,常形成泥石流滑坡活动的高潮期。例如,古乡沟泥石流在1953 年首次发生后,其后又发生 50 余次,造成 318 国道多次断道,并造成车辆被掩埋(图 2c)。

统计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雪灾存在大约以 3 年为周期的活动规律。如青藏高原北部 1985—1986 年、1988—1989 年、1992—1993 年和 1995—1996 年连续发生周期性的雪害。

对于地震灾害来说,20 世纪以来,青藏高原北部地区里氏 7  级以上地震活动可以分为 3 个阶段:1920—1962 年,里氏 7 级以上地震发生间隔较小,平均 6 年 1 次;1963—2000 年,里氏 7 级以上地震发生间隔变大,平均 13 年 1 次;2001—2012 年,由于时间较短,仅发生 2 次里氏 7 级以上地震,发生间隔为 8.5 年。

群发性

青藏高原孕灾条件较好,灾害易发性高,在同一激发因素(如降雨)作用下,常常在较大区域内同时发生大量灾害,特别是泥石流、崩塌、滑坡等灾害活动呈现出明显的群发性。例如,1979 年滇西北怒江州六库、泸水、福贡、贡山和碧江 5 个县 40 余条沟同时暴发泥石流,形成近 30 年来泥石流暴发最多和最严重的群发性泥石流灾害。

链生性

受地形条件限制,不同灾种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激发和转换,形成灾害链,导致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拓。例如,2000 年 4月9日发生在西藏波密县易贡滑坡就是典型的滑坡→堰塞湖→溃决洪水→泥石流灾害链事件(图 2d),并造成大峡谷下游印度境内 30人死亡,100 多人失踪,5 万人无家可归,20 多座桥梁被毁。

1  2  3  4  5  6  7  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