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台减灾框架》下的“数字丝路”减灾

发布时间: 2017-05-04 16:12:42  |  来源: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陈方 王晓青等  |  责任编辑: 刘芳奇
关键词: 一带一路,减灾,科学,风险

国际减灾组织和机构

从科学角度来看,气候变化和越来越多的灾害风险之间的直接关联仍有不确定性,未来极端气候的变化和“一带一路”周边相关的灾害风险也存有类似的不确定性。而基于卫星的空间观测数据和技术,特别是空间地球大数据方法,是提高我们应对极端气候风险的关键所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DBAR-DISASTER需要设计考虑多灾种管理方法的框架性项目,协调从局部地区 (如主要的“一带一路”基建项目区域)到区域层面(如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的减灾科学行动,发展并更新与气候变化适应战略有潜在协同利益的科学方法。

同时,对于“一带一路”国家而言,我们面临着共同的灾害风险且往往受到跨区域大型灾害的威胁。有理由相信,关注于减少灾害风险的DBAR国际科学计划的实施,能够更好地联合“一带一路”众多国家和地区开展空间减灾合作。

此外,边远、受灾严重地区的减灾工作常具有较大复杂性,需要从当地减灾长期恢复力和可持续性的角度进行综合减灾设计。民间社会组织(CSO)在基层地区具有良好的网络和群众基础,其对在基层地区开展减灾工作具有重要帮助。DBAR-DISASTER “一带一路”民间社会组织和减灾机构提供了绝佳的合作平台,而两者的共同努力,将有助于及时掌握基层灾害风险地区的减灾需求,以更好地开展针对性的减灾工作。

结语

DBAR-DISASTER旨在促进空间地球大数据在减轻“一带一路”灾害风险中的科学应用,通过开展“一带一路”减灾科学合作,DBAR-DISASTER将做到以下几点。

促进创新,实施面向减灾应用的空间地球大数据研究。

提供“一带一路”对地观测、数据管理、减灾实践、减灾政策等多领域的合作平台,共享经验与成果。

作为“一带一路”减灾资源和信息的重要节点,促进减灾应用标准和产品的科学服务。

加强青年专家在科学减灾中的合作与交流。

提高利用对地观测技术掌握《仙台减灾框架》在“一带一路”实施情况的能力。

DBAR-DISASTER将从多方面增强“一带一路”灾害的应对能力,从灾害脆弱性和风险评估、灾害监测和评估、灾害应急响应、灾害信息共享等方面考虑,提高灾害管理周期不同阶段有效使用“大数据”的能力。同时,从及时和按需获得可靠的大数据、兼顾硬件和软件的可用性、分析和解译数据、向外界展示传递科学成果等方面考虑,做好“数字丝路”计划的减灾工作的实施。

因此,通过积极、开放的态度实施减灾合作,在有效资金保障下,“数字丝路”减灾工作组将联合“一带一路”减灾界共同克服阻力和障碍,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实现。

作者: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Rajib Shaw 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国际项目办公室;Md Anwarul Abedin 孟加拉国农业大学土壤科学系;Salvano Briceno 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科学委员会;Amod Mani Dixit 尼泊尔国家地震技术学会;Manu Gupta 亚洲减灾响应网络;Wim Hugo 南非环境监测网络;贾根锁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Virginia Murray 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科学技术咨询组;Aung Myint 缅甸工程学会;Joy Jacqueline Pereira 马来西亚国立大学;Atta-ur Rahman 巴基斯坦白沙瓦大学地理系;Vinod K. Sharma 印度公关管理研究所;Sugeng Triutomo 印尼灾害管理中心;王晓青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Deepthi Wickramsinghe 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上一页   1   2   3   4   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