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建:没有自力更生的精神 扶贫开发就没有灵魂

发布时间: 2016-03-03 10:47:52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佟静  |  责任编辑: 方青
关键词: 扶贫,脱贫,贫困县,精准扶贫,减贫,范小建

中国网:

这些宝贵经验都是在这几十年的摸索中逐步探索出来的?

范小建:对,是逐步探索出来的。

中国网:未来五年实现6000万人口脱离绝对的贫困,“中国式扶贫”面临历史的大考,在如此紧迫的时间内,啃下这块硬骨头的难度有多大呢?

范小建:“十三五”的特定空间我觉得主要是面临几个挑战:

首先,从贫困的程度上来看,越往后贫困的程度就越深。长期贫困所占的比重就越大,这是一个突出的特点。

第二,从贫困的类型上看,像过去一些体制型的贫困,发展型的贫困,都得到不同程度地解决。现在主要是生态型和社会发育型的贫困,这样的贫困解决难度非常大。

第三,经济下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来抓扶贫,现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的环境对于扩大就业、增长投入都是一种制约。

第四,在体制方面。越往后对扶贫工作的精准度、精细化的要求就越高。我们现在一些制度安排确实显得不是很适应,当然还有像返贫的问题,还有相对贫困的问题等等,确实是使“十三五”的脱贫空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中国网: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意味着接下来的五年内平均每年的减贫人口超过了一千万人。很多人质疑这个目标实现的科学性?这个能实现吗?又该如何实现?

范小建:这个目标具体讲就是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要实现脱贫。这个目标是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所决定的,具体含义实际上是说到2020年时,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他的收入水平要达到,或者是超过2300元。实际上严格讲这是一个比较低的目标,这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当中的一个底线目标。更何况,我们现在是采取几个一批的办法,来实现我们脱贫的任务。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通过低保来兜底,也就是说其他的措施,产业扶贫、移民搬迁、转移安置、转业就业等等都解决不了问题,还最后有一手叫做低保兜底。如果我们能够充分用好各项措施,特别是把最后的一条能够用好用足的话,我觉得这个目标应该是可以实现的。但是这里面我觉得要特别强调一点,就是贫困是相对的。扶贫开发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不要以为现在冲了一把,贫困问题就没有了。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仅仅是说在现行的标准下,贫困人口要实现脱贫。

中国网:去年10月份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新增加了9个成员单位,包括了中组部、国新办、统战部等等,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调整?传递了哪些信号呢?

范小建:的确在2015年9月份以前,当时扶贫领导小组是37个成员单位,后来增加到46个成员单位,又增加了9个。我想主要是加大工作力度的需要,比如说中组部,中组部的加入主要是加大贫困地区干部管理和考核的需要。国新办的加入主要是加大扶贫宣传工作的需要,像统战部、中直国家机关工委、中直机关工委、国家机关工委,他们的参加主要是社会动员的需要。像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这是加大金融扶贫的需要。

中国网:这也是一个全方位系统的工程。

范小建:这也是为了形成更好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中国网: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减贫的边际效应也增长放缓,随着减贫工作的深入,余下地方底子薄、条件差、开发难,相同的投入很难再有之前的产出,这是否意味着减贫的难度加大了?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应新形势的扶贫之路呢?需要进行怎样的改革?

范小建:我是觉得越往后减贫的难度就越大,这一点是肯定的。在这种情况下,越需要加大投入,越需要强调工作的精准,越需要重视因贫施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精准扶贫的情况下,我觉得特别要注意完善工作机制,同时还要加大考核和监督的力度。

中国网:像您刚才所说的,在减贫难度加大的背景下,更需要建立精准扶贫的方案。近年来,电商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等新模式也在不断地涌现,取得了不错的减贫成效。未来如何进一步地推进扶贫的体制、机制的创新,更好地实现精准扶贫呢?

范小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会不断地涌现出一些新的扶贫模式,这是一件好事,而且是一个趋势。特别是随着整个社会进步,今后还会涌现出一些新的形势,比如说“互联网+”,或者是二、三线产业的融合等等。任何一种新的模式出现,实际上它可能都是有两面性的。一方面有利于穷人;另一方面也可能有利于富人;甚至还会更多地有利于富人,从我们扶贫工作的角度来讲,在关注这些新模式同时,主要关注如何更多地有利于穷人,能够更好地惠及我们这些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在这方面应该把完善机制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