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投行为何获得了越来越多国家的信任?亚投行到底能为世界带来什么?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的开幕式演讲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当今世界的描述是“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加速调整演变、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同时“区域和跨区域合作方兴未艾,互联互通建设加速推进”。
这一变动调整的大背景下,世界并不缺乏前行的动力,缺乏的只是新的增长合作理念和机制。所以习近平在演讲中强调,“中国将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秉持正确义利观,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认为“拥有世界三分之一经济总量的亚洲”要发展,也需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习近平2014年访问韩国讲到国际合作时,提到了“义利观”:“我们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此次亚投行倡议“应者云集”,某种程度上可看作正确义利观的践行结果。
一、亚投行打造可持续融资框架
当今世界正处于后危机时代的剧烈变动之中,这种变化是全方位的。世界的发展其实并不缺乏前进的动力,关键是缺乏新的增长理念和合作理念,而亚投行的诞生可以说是顺乎潮流,恰逢其时。针对扩大亚洲区域基础设施融资能力,早有各种动议,包括东盟基础设施债券基金、东盟基础设施开发银行、东盟基础设施融资机制、东北亚发展银行、亚洲基础设施融资动议、亚太经济合作基础设施投资动议,以及东亚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等等,但这些都未有实质性进展。
而随着俄罗斯、巴西、土耳其、瑞士、澳大利亚、奥地利、韩国,以及英德法意等国申请加入,亚投行创始成员国已经扩大至37个,一个面向泛亚、面向亚欧,甚至面向全球的金融治理新架构正在初步成形。
从当今全球的经济格局来看,区域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但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低,及缺乏互联互通问题是制约发展的一大瓶颈。各国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中低收入国家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各国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会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问题,融资渠道、融资方式、融资主体、融资机制等问题尚有待完善,未来亚洲经济,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效解决这一难题。
然而,从目前来看,这种需求找不到有效的供给。目前,世行和亚行等多边开发机构主要致力于全球和区域范围内的减贫,投向亚洲域内基础设施的资金非常有限,亚洲开发银行2013年仅提供210亿美元贷款,即使把世界银行集团、发达国家ODA等都考虑在内,资金缺口依然很大。另外,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全球私人金融机构的基础设施投资则主要流向发达国家的成熟资产,包括亚洲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始终难以得到真正填补。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跨区域互联互通与国家内部的大型建设项目不同,区域或次区域的互联互通项目如讨论多年的“泛亚公路”、“泛亚铁路”等,由于涉及多个国家、投资额巨大、较长时期内看不到回报,一直难以推动,只有在多边开发机构的统筹协调和资金投入下才有实现的可能。
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发展依然滞后于其经济增长,且无论在质还是量上均低于国际标准,已经对亚洲经济发展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制约。根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未来10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需要8.22万亿美元,即每年需要新增投入8200亿美元基础设施资金。而2013年,亚洲除中、日、韩三大经济体的GDP总额约为8万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中低收入国家资本形成率占GDP比重仅为1/4左右,其中用于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资金仅为20%左右,约4000亿美元。其中,仅印度未来几年基建就需要1万多亿美元,融资存在巨大缺口。
除了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道、电网光纤、电信、互联网等物理上的联通,也需要以完善大通关制度为突破口,通过简化通关、检验检疫等方面手续,降低关税,推进资金流、物流、人流的便利化等多方面的努力,推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促进“软件基础设施”和标准的互联互通。
因此,也正是在这样的困境和需求之下,为构筑基础设施所必须的“资金池”,中国积极倡议发起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简称亚投行)。现在,越来越多的亚洲国家乃至亚洲之外的国家纷纷加入亚投行,争当创始成员国,即是出于信任,也看到了亚投行未来的发展前景。
亚投行的成立不仅可以为亚洲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效而可靠的中长期的金融的支持,有利于夯实作为经济增长动力引擎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将将通过“杠杆作用”,提高贯通亚欧的资本利用效率,从而促进区域内全方位的互联互通建设。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含多样化的金融市场环境、制度安排和投融资体系框架,仅靠单边努力难以发挥协同作用、应对风险挑战,必须建立健全多边金融合作机制。因此,AIIB的建立是对现有金融体系的补充,而非竞争。除了中国已有的投资基金可以为基础设施融资发挥更大作用,也可以发行长期债券或设立各种创新融资工具。尤其是应该动员更多的私人部门的资金,积极推进PPP模式,增强基础设施项目对于私人部门投资者的吸引力。而对一些投资金额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可以通过国际金融组织中长期贷款、本国政府财政资金、主权财富基金、养老基金,以及金融机构的“联合融资”方式予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