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濒临灭绝的水生生物 中华鲟江豚居首

发布时间: 2014-09-15 10:34:33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焦梦  |  责任编辑: 焦梦
关键词: 灭绝 水生生物 濒临 中华鲟 繁殖 活化石

    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焦梦)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调查了长江中下游中华鲟2013年自然繁殖情况,首次认定其2013年无自然繁殖,面临灭绝危险。已存在近一亿四千万年的中华鲟堪称“水中活化石”,人类活动和污染却让其即将消失。

   环境保护部柏成寿司长认为,近年来,水域污染、过度捕捞和水利工程建设等因素使我国长江、黄河、珠江、雅鲁藏布江等淡水水生生态系统遭受空前的压力,水生生物濒危物种逐步增多。记者就此盘点了目前进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具有较高知名度并亟需保护的水生生物名单:

  中华鲟

中华鲟zhōnghuá xún

俗名:鲟鱼、鳇鲟、大癞子、潭龙、鲟鲨、腊子、着甲鱼、晴鲨等。

学名:Acipensersinensis

英文名:Chinese sturgeon

分类:硬骨鱼纲、鲟形目、鲟科、鲟属。

濒危等级: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评估等级:濒危。

保护等级:国家保护级别:一级。

分布: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现。

生物学特征:

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纵行排列骨板,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每行有棘状突起。中轴为未骨化的弹性脊索,无椎体,随颅的软骨壳大部分不骨化。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肛门和泄殖孔位于腹鳍基部附近。

中华鲟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鱼类,在江中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主要以鱼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河口区的中华鲟幼鱼主食底栖鱼类蛇鲲属和蛹属及鳞虾和蚬类等,产卵期一般停食。中华鲟是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它们平时栖息在海中觅食成长,开始成熟的个体于7~8月间由海进入江河,在淡水栖息一年性腺逐渐发育,至翌年秋季,繁殖群体聚集于产卵场繁殖。再年春季,幼鲟渐次降河,5~8月份出现在长江口崇明岛一带,9月以后,幼鲟陆续离开长江口浅水滩涂,入海培育生长。

受威胁情况

中华鲟是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鱼类,有着“国宝活化石”的美称,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和“长江鱼王”。据研究记述,因中华鲟特别名贵,外国人也希望将它移居自己的江河内繁衍后代,但中华鲟总是恋着自己的故乡,即使有些被移居海外,也要千里寻根,洄游到故乡的江河里生儿育女。在洄游途中,它们表现了惊人的耐饥、耐劳、识途和辨别方向的能力,所以人们给它冠以闪光的“中华”二字。

中华鲟由于自身具有的一系列原始特征,既是介于软骨鱼类(鲨鱼等)与硬骨鱼类之间的类群,又是硬骨鱼类中较原始的类群,在鱼类演化史中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