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3年预算草案

2013年03月07日18:47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预算执行 科学发展观 农村公共服务 绩效监督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政府债务管理 预算草案 预算编制 农民专业合作社 政策性农业保险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安徽省201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3年预算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预算执行情况

  2012年,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全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圆满完成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年度预算。

  一是攻坚克难,财政收支实现平稳增长。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一方面积极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一方面依法加强收入征管,切实加强支出管理,全省财政收支持续稳定增长。圆满完成预算任务。2012年,全省财政收入3026亿元,比上年(下同)增加393亿元,增长14.9%。地方财政收入1792.7亿元,增加329.2亿元,增长22.5%,完成预算的111.3%。全省财政支出3958.6亿元,比上年增加655.6亿元,增长19.8%。财政支出中2166亿元来自于中央转移支付,中央对我省支持力度继续加大。省级地方财政收入186.3亿元,完成预算的102.1%。省级财政支出588.6亿元,完成预算的120.7%。重点支出保障有力。全省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保障和就业等与民生直接相关支出大幅增长,经济强省、文化强省和生态强省建设得到持续加强。支出进度保持全国前列,预算执行的及时性、均衡性和有效性继续提高。区域财政协调发展。16个市财政收入增长15.8%,其中76个县(市、区)财政收入增长23.8%,新增5个财政收入超20亿元县(市、区),县级财政活力继续增强。皖江示范区、合芜蚌综合试验区和皖北三市七县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3.9%、14.3%和25.4%,皖北地区增势强劲。

  二是真抓实干,各项促进发展决策落到实处。紧紧围绕一系列稳增长决策部署,运用财税政策工具,强化经济运行调节,推动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认真落实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30条意见,对近7000户困难企业实行社保费用缓缴和就业补助,缓解企业经营困难。全面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全省减免缓抵各项税费350亿元。10月1日顺利启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全省减轻企业税负6.5亿元。拉动有效需求增长。争取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11亿元,协议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3.9亿美元,省级拨付基本建设投资262.8亿元,有力保障全省重大投资项目顺利推进。省级统筹安排流通和市场体系建设资金3.8亿元,兑付家电摩托车下乡财政补贴资金32.1亿元,统筹安排促进外经贸发展资金5.6亿元,拉动内外需求平稳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省级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省主导产业和各市首位产业发展,安排7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合芜蚌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企业达18家,新增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17家,安排27.4亿元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开发区转型升级,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省级整合资金3亿元建立中小企业专项贷款风险准备金,省信用担保集团完成担保再担保562亿元,安排专项资金引导金融机构新增小微企业贷款547.7亿元。推进生态强省建设。省级统筹安排18.3亿元开展造林绿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林补助。建立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资金达5亿元。省级拨付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和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24.8亿元,首次使用国家清洁发展机制基金1.9亿元,统筹安排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资金27.9亿元,一批国家示范试点的可再生能源城市、绿色能源县等项目加快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落实区域发展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动皖江示范区、合肥经济圈、皖北三市七县、大别山革命老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协调发展。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放大资金杠杆效应,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园、郑蒲港新区、南北“3+5”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园等相关园区加速发展。新增省对下均衡性转移支付30亿元,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提高市县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三是改善民生,让群众过上更好生活。围绕解决群众身边事、关心事,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力度,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群众。2012年,全省民生支出3161.2亿元,增加553.8亿元,增长21.2%,占全省财政支出79.9%。33项民生工程顺利实施。全省拨付民生工程资金565.2亿元,增长20.8%,中央和省级达464.2亿元,占82.1%。创新民生工程工作机制,在全省开展“民生工程、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项目公开征集活动,5.8万人参与意见征集,民生工程项目选择更加贴近基层实际,更加符合群众意愿。加大管养经费投入,实现工程类项目建后管养制度全覆盖。收入倍增规划稳步推进。分解落实收入倍增目标任务,加强指标监测评估。全省投入26.6亿元,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补贴政策,支持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创业,全年新增就业65.8万人。通过“一卡通”全省发放27项惠农补贴资金195.5亿元,增长22.3%,人均受益515元。进一步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一系列兴皖富民政策的实施,有力地推动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支持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全面完成国家下达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达到15%的任务,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支持文化惠民工程和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保障标准稳步提高。支持全面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超额完成建设任务。支持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支持“三农”,促进城乡发展加快融合。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各项政策,加大对农村农业支持保护力度,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全省“三农”支出1497.7亿元,增长20.8%。创新财政支农方式,确定31个县为省级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全省农业综合开发总规模达20亿元。省级统筹安排18.5亿元支持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省级安排5.5亿元推进粮食生产“三大行动”,统筹安排42亿元改造中低产田84万亩、完成721万亩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安排产粮产油大县奖励资金21.7亿元,拨付农机购置补贴资金9.6亿元,实现全省粮食总产量“七连增、九连丰”。省级统筹安排7.4亿元,推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倍增计划,加快44个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支持农业物联网试点省顺利启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构建资金筹集长效机制,全省整合77.5亿元支持美好乡村建设。省级统筹安排32.6亿元,协调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治理、农村清洁工程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统筹安排28.4亿元,加快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省投入19.7亿元,解决40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省级统筹安排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19.1亿元,支持村级公益事业发展。省级设立奖励资金,引导全省县域金融机构新增涉农贷款988亿元。省级统筹安排13.6亿元,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支持开展抓金寨促全省扶贫开发工作。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实施国家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把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运行维护等列入示范试点重点项目。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省级安排9.3亿元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全省投入11.2亿元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农户累计投保2013万次,提供农业生产风险保障达310亿元。

  五是提升管理,科学理财取得实效。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加强法规制度建设,构建会商共建机制,不断提高理财水平和绩效。认真落实人大决议。按照省第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及省人大常委会有关决议要求,依法加强财政收支管理,强化财政运行督查,进一步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自觉接受人大和审计监督,主动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和建议。采取上门走访、调研座谈等多种形式,认真办理建议提案,全年办结302件。全面加强制度建设。在全省财政系统开展“制度绩效创新年”活动,省级制订出台175项管理制度,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体系更加完备、程序更加严密、效果更加明显。修订省级预算管理办法,严格控制预算追加。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全省推行公务卡改革。规范省级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完善财政财务一体化和县乡财政一体化管理工作机制,提高财政财务管理水平。着力强化绩效管理。编制预算绩效目标,推进项目绩效评价,注重评价结果运用,绩效管理进一步加强。省级绩效评价项目达150个,涉及财政资金721.9亿元;对28项专项资金实行竞争性分配,涉及财政资金30.8亿元;实施财政投资评审预决算项目24个,核减资金1.8亿元;突出绩效监督,对616户行政企事业单位和50家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开展监督检查。积极推进民主理财。全面建立会商机制,把财政政策制度送到单位、把财政管理监督送到单位、把财政支持服务送到单位,省级累计会商639次,在重大政策出台、重点改革推进、重点资金分配等方面效果明显;全面贯彻省委“深化五级书记大走访”活动要求,扎实推进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向处室单位延伸,联系40个贫困村,调研走访201次,办成实事104件,有力推动财政部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常态化制度化。

  上述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依法监督、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辛勤工作、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运行和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尚需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有待提高;预算信息公开工作有待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有待提高;财政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职能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财政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