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3年03月05日17:01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转企改制 沙湖公园 轨道交通2号线 文化创意产业 工业遗产 东风雷诺 小班化教学 科学发展观 留守儿童 保税物流

二、2013年工作安排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可以大有作为的一年。

虽然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武汉正处于黄金机遇期,拥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武汉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中央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武汉的区位、交通、市场和科教优势更加凸显;我市汽车、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石化、金融、现代物流等优势产业处于发展上升期,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劲引擎;近年来高强度产业和城建投资,为经济社会发展积蓄了强大势能;特别是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有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有全市人民只争朝夕、奋勇争先的精神状态,我们一定能够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征程中实现新的跨越。

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扩大内需,促进投资消费;坚持两业并举,壮大实体经济;坚持创新驱动,推进转型跨越;坚持建管并重,提升功能环境;坚持民生优先,增进人民福祉;坚持生态建设,构建“两型社会”;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好中求快,竞进提质,建设“美丽江城”、“幸福武汉”,开创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完成省下达的节能降耗、碳减排和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推进工业倍增计划,加快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

坚持把加快工业发展放在经济工作首位,以大投入带动大产出,以大项目支撑大产业,以大平台承载大发展,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在壮大规模中转型升级,在转型升级中壮大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6%以上。

加强工业大项目建设。确保80万吨乙烯、神龙三厂、联想武汉生产基地、800万吨炼油、雅图中国光影城、霍尼韦尔生产基地、台玻中空节能玻璃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加快上海通用武汉生产基地及配套产业项目、中航特种飞行器研发生产基地、周大福珠宝文化产业园、北车集团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基地、南车集团轨道交通装备基地、施耐德电气华中地区总部及生产基地、力诺武汉产业基地、神华热冷电联供、东旭玻璃基板、东风史密斯专用车等一批项目建设。推动东风雷诺、变速箱生产项目、中兴通讯科技产业园、三一重工塔吊、科聚新材料、格林美循环产业园、甲醇制烯烃等一批项目签约落户。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投产5个,开工建设5个;10亿元-50亿元项目投产10个,开工建设10个。工业投资突破2400亿元。

构筑工业发展战略平台。编制出台“四大工业板块”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政策、健全机制、整合资源,全面推进大光谷、大车都、大临空经济区和大临港经济区建设,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编制工业倍增发展区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每个新城区工业规划用地不少于30平方公里,年内各建成20平方公里的工业倍增发展区,3个跨三环线中心城区年内各建成10平方公里的工业倍增发展区。推进黄埔科技新城规划建设。切实抓好园区产业项目引进和建设工作。

调整优化工业结构。组织实施重点产业集群及产业链培育工程。做强整车,做大配套,积极引进发动机、变速箱、汽车电子等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完善汽车产业链。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壮大武汉邮科院、长飞、武汉新芯等龙头企业规模,培育发展激光龙头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富士康科技园、联想武汉生产基地,积极引进高世代面板、新型显示和半导体等领域龙头企业,增强光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新引进3-5家央企投资现代装备制造业,提升高端化、成套化、集群化水平。以80万吨乙烯项目投产为契机,整合武汉化学工业区、新洲区、青山区、阳逻港资源,发展下游产业链,打造重化工产业集群。支持武钢围绕主业拓展两端产业链,开发新产品、新品种,提高生产效益。做大做强食品烟草、能源环保、纺织服装等产业。出台企业技术改造指导目录,加快传统支柱产业技术改造,再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围绕打通完善产业链,促进大中小企业梯队化协调发展,新增产值过500亿元企业1户、百亿元企业3户、10亿元企业10户。

(二)全面提速服务业升级计划,加快建设国家商贸物流中心

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城市空间更新优化、公共服务方式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服务业规模壮大、业态升级。

提升现代服务业主导功能。增强金融要素市场功能。出台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空间布局规划。新引进7家金融机构,设立融资租赁公司2家、小额贷款公司10家。推动45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其中“新三板”挂牌企业40家。探索发展四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设立物流交易所、药品交易所。建立民间资本服务中心,打造民间金融机构聚集区。社会融资总额增长16%以上。提升现代物流功能。积极推进物流产业“一港、六园、八中心”建设,大力发展供应链管理、物流总部经济、航运衍生服务等高端物流业态,引进国内外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3-4家。推进航空企业总部区、国际货运中心、武汉全球商品采购中心建设。创设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提升现代商贸功能。抓好宜家销品茂、武汉天地商务群、精武金融商务城、永旺商业城、古田凯德广场等商贸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打造网上商城、电子支付平台,建设汉正街都市工业园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促进网上消费。提升商务会展功能。大力发展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业。做大做强特色会展项目,引进2-3个国际一流展会、一流展企。提升文化创意和旅游休闲功能。加快推进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东湖设计城、华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建设。支持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创建5A级景区,启动建设四季花城、东湖文化园、落雁景区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推动文化创意、旅游、休闲业融合发展。实施《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提升信息服务功能。争创中国软件名城。

规划实施现代服务业“三百”工程。抓好100家龙头企业、100个服务品牌培育工作,推进100个重大项目建设。开展商贸、物流、住宿、餐饮、教育培训等行业服务标准化试点。研究制定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建设的配套政策,完善旅游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标识标牌等服务体系,全面执行旅游业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

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编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加快武汉中央商务区、武汉中央文化区、武汉国际博览会展区、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汉口沿江商务区、武昌滨江商务区、青山滨江商务区、杨春湖高铁经济服务区、东湖软件及服务外包集聚区、金银湖生态商务区、王家湾商务区等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大综合整治和传统市场整体搬迁力度,全力引进核心项目,推进汉正街文化旅游商务区建设。

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制订出台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分行业制定完善支持政策。深入推进江汉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出一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

(三)制定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中心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擎,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核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主体壮大工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把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竞争优势。

积极争当科技体制创新先行区。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出台落实“黄金十条”的配套措施,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性平台和要素平台,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以建设光谷“资本特区”为重点,推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新引进股权投资机构40家,设立科技支行4家。建立小微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探索实行科技型中小企业履约保险贷款,科技保险保额达到200亿元。放大“新三板”试点政策效应。扩大股权激励、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等试点规模。积极争取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比照中关村执行有关财税试点政策。加快武汉未来科技城建设,构筑高端研发机构聚集、科技企业孵化、体制机制创新的核心区。

着力打造协同创新实践示范区。把企业创新需求、高校院所科研优势、政府政策引导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跟踪对接高校、科研院所的责任机制,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新建航天科技、新能源汽车、化工技术等一批工业技术研究院,支持推动现有工业技术研究院充分发挥作用;组建2家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作建设3家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设立3家企业院士工作站。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出台企业科技创新激励政策,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参与重大科技专项。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关注第三次工业革命态势及其影响,超前谋划,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突出重点,聚焦力量,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规模,推进3D打印机产业化。扩大光谷生物城产业集聚规模,加快中华科技产业园、激光产业园、国家卫星产业创新园、通用航空产业园等高科技特色园区建设。加快建设联想移动互联研发中心、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华为光电子研发生产基地、武汉天马微电子二期扩能、武汉新芯12英寸芯片扩能、湖北广电传媒基地、国药华中总部、武汉生物所生物制品总部、凯迪控股生物质能基地、武汉天威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项目。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5000亿元,增长22%以上。

加快建设国际性人才高地。实施“黄鹤英才计划”、“光谷人才计划”、“海外人才回归计划”、“创新岗位特聘专家计划”,构建具有国际水准的创新创业平台。以企业管理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为重点,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240名以上。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加快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立高层次人才居住证制度,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社会保障体系。

(四)强力推进城建攻坚计划和交通跨越工程,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按照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标准规划建设城市,以轨道交通、空港建设、武汉新港建设为重点,地面设施与地下管网建设并举,市区联动,大规模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突破1300亿元。竣工11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25个重大项目。

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开展武汉2050年远景发展战略研究。着眼构建“1+6”城市发展格局,抓好“三镇三城”实施性规划的编制和落实,按照“独立成市”的要求,完善6个新城区规划体系。修编全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等一批专项规划。推进市域国土规划“一张图”建设。

增强交通枢纽功能。加快建设全国性铁路路网中心、高速公路路网重要枢纽、国家重要门户机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成江北铁路,武汉至咸宁、武汉至黄石城际铁路,基本建成机场第二通道。加快天河机场第三航站楼、第二跑道、机场交通中心和杨泗港整体搬迁与综合开发、阳逻集装箱三期、纱帽港区公用综合码头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武深高速武汉段、武汉至十堰城际铁路、汉江海事搜救中心等工程。积极推进铁水公空多式联运、无缝对接。

构建快速路网体系。全面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建成4号线一期、1号线汉口北延长线,与2号线一期形成“工”字形轨道交通网;加快建设3号线一期、4号线二期,开工建设1号线径河延长线、2号线机场线、6号线一期、7号线一期、8号线一期,抓紧做好5号线、29号线前期工作。推进城市环线、过江通道和快速路建设。建成长江大道一期、解放大道下延线、四新大道、滨江大道、八一路地下通道。加快四环线、二环线汉阳段、鹦鹉洲长江大桥及两岸接线工程、江汉六桥、汉江三官公路大桥、东湖通道、姑嫂树路快速通道、雄楚大街改造、墨水湖北路快速化改造、中南路-中北路综合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杨泗港长江大桥、沌口长江大桥、青山长江大桥、慈天公路跨府河大桥、三阳路长江隧道、长江大道二期、临江大道改造、东风大道改造等工程,启动月湖桥、长丰大道、宝丰一路快速化改造和三环线、解放大道、汉阳大道综合改造。建成一批微循环道路、公共停车场和人行过街设施。抓紧做好江汉七桥、建设大道延长线等30多个项目前期工作。

推进“公交都市”建设。实施多元网络、枢纽支撑、公交提速、低碳公交、智能公交、慢行交通、需求管理、服务提升“八大工程”,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公共交通体系。推进武胜路、汉口北、前川公交枢纽站和雄楚大街快速公交系统建设,规划建设武汉火车站至汉口火车站快速公交系统。调整优化公交线网,实现与轨道交通无缝衔接。加快形成中心城区通达新城区重点乡镇和客流集中区域的公交线网。坚持公共利益优先,改革客运出租车运营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出租车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提高公交运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公交出行分担率由39.7%提高到42%。

加快城市更新改造。完善政策,统筹推进旧城区、旧厂房、旧村落“三旧”改造工程。加快长江大道沿线、武汉“南大门”、古田、龟山北等片区改造。加大汉口老租界、武昌古城等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改造力度,加强优秀历史建筑、工业遗产和名镇名村保护性开发。

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启动实施中心城区排水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推进后湖、白沙洲、黄金口、四新地区等排水系统建设,建成汉口沿江、单洞门等区域重点排水工程。中心城区新建排水管网110公里,整治明渠26公里,新改扩建泵站18座。加快实施主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五年行动计划,加强汉阳、青山等地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新建污水管网100公里。完成黄浦路、龙王嘴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新改扩建汉西、黄金口、北湖3座污水处理厂。建成金口自来水厂、星火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开工建设千子山垃圾卫生填埋场。加强特高压、智能电网等电力设施建设。

(五)制定实施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经济国际化为引领,功能国际化为支撑,环境国际化为保障,不断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扩大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规模,稳定和增加外贸出口。制定汽车、石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9大重点产业产品配套路线图,着力引进行业龙头和配套企业。围绕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现代商贸、文化创意等优势服务业,大力引进总部型企业和重大服务业项目。积极引进一批大财团、大企业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功能区开发。落实开发区和新城区50亿元重大工业项目、中心城区30亿元重大服务业项目招商目标责任制。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2家以上。实际利用外资50亿美元以上,引进内外资总额增长50%以上。对外经济合作营业额增长15%。

增强对外开放功能。充分发挥东湖综合保税区政策优势,集聚引进大型进出口加工企业、国际专业物流企业和转口贸易公司。整合阳逻港、湖北武汉出口加工区、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资源,争取获批建设武汉综合保税区。开通武汉至美国、澳大利亚的国际直达航线和武汉至台湾的近洋班轮,提升“汉新欧”铁路国际货运专列服务功能。深入实施“家在武汉”工程。

拓展迈向国际的交流平台。全方位深化“双谷双城”战略合作。启动领事馆区建设,争取更多国家在汉设立领事馆。吸引更多国际组织、世界知名企业在汉设立办事机构。认真办好世界新兴产业大会、武汉国际时装周等国际性会议会展活动。

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积极扩大对内开放。深度融入“两圈一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着力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市场、公共服务、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努力实现产业互补、市场互通、交通互联、资源互享、生态互保。

(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打造美丽江城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启动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巩固提升“城管革命”成果,升华理念,提升标准,优化体制,创新机制,完善法制,突破难点,建立新型城市管理体制,实现城市环境根本性变化,彰显滨江滨湖生态宜居城市魅力。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按照“繁荣在主城区,实力在新城区”的发展定位,研究制定《武汉市主体功能区实施计划》,严格执行《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引导人口和产业向适宜开发区域集聚,生态底线区严禁开发建设,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实施园林绿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国际一流标准,举全市之力做好园博会筹办工作,抓好园区周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建成开放沙湖公园,开工建设戴家湖公园。实施80条道路绿化提升。新建50条景观花街、60个城市“三小”绿地和园林小景。推进青山江滩、汉江江滩三期和天兴洲生态绿洲建设。加快推进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新增绿地面积780万平方米、造林绿化5万亩,加快形成绿道穿城、绿意满城的生态园林景观。

加强水环境建设。编制新城区126个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新建环湖路22公里。加快实施“大东湖”生态水网、汉阳“六湖连通”、金银湖水网“七湖连通”、沌口“二十湖连通”水生态修复工程。强化南湖、墨水湖、龙阳湖、汤逊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梁子湖、沉湖、涨渡湖生态保护力度。加强黄孝河、巡司河、府环河、滠水河、马影河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填埋湖泊和污染水源行为。

强化大气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建筑扬尘、工业粉尘、机动车尾气、餐饮油烟等污染防治。综合整治二环线至三环线内350台燃煤锅炉烟尘污染。全面实施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回收改造。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

破解城市管理重点难点问题。提升机场、码头、火车站、长途客运站、旅游风景区等窗口地带环境面貌,加强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开展“最洁净城区、最洁净道路、最洁净街道、最洁净社区”创建工作,巩固提升主次干道保洁水平,强化城乡接合部、老旧社区、背街小巷、集贸市场等薄弱区域环境综合治理。严厉查处渣土污染,实现工地裸土全覆盖。综合治理占道经营,全面取缔中心城区室外炭火烧烤经营。实现新增违法建筑“零增长”。推进213条主次干道临街房屋立面和门面招牌整治,清理净化公交车身广告,连片整理规范架空管线。制定实施交通管理服务水平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加强源头治理,严格路面管控,切实改变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违章行驶、乱停乱放现象。以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活动为契机,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村庄。

构建高效常态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认真实施《武汉市城市综合管理条例》。开展城市道路桥梁管理、餐厨废弃物管理等立法工作。加强市、区城市综合管理监督指挥系统有效对接,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全覆盖。深化“城管革命”战线行、社区行、校园行。探索推广城市管理市场化服务模式。

(七)加快新城区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化质量水平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推进新城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用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提升新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科学编制城镇规划。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完善新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实施各新城区空间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构建中心区域明确、中心镇和特色镇为支撑、中心村为基础的新型城镇体系。实施《革命老区发展规划》,增强老区自我发展能力。

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加快新城区工业倍增步伐,加速形成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强化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围绕工业倍增发展区建设,合理布局产业新城,重点推进阳逻、吴家山、纸坊、常福、盘龙、纱帽等产业新城建设。推动符合规划的产业项目向新城集聚,以业兴城,以城促业。

增强城镇综合功能。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市政道路、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城镇产业和人口集聚功能。新建和改造城镇排水管网120公里、农村垃圾转运站17座。建成江北快速路一期工程,加快通顺大道、李纸路改造、新城区轨道交通等工程建设,建成等级公路120公里和优质通湾公路300公里。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市场化、产业化、组织化的方式抓农业。以实施“菜篮子”提档升级工程为重点,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增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2万亩。推广农业新模式、新品种、新技术110项以上。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00家。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2000亿元。提升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水平,启动10大赏花游核心项目建设,支持木兰景区群创建5A级景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进181处骨干泵站更新改造、5条大型排涝泵站主引水港综合整治、4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八)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加快建设幸福武汉

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满足群众合理需求、积极回应群众关切,让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是人民政府的首要责任。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不断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加快产业转型,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引导大企业强化社会责任,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岗位层次。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被征地农民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深入推进全民创业,走创业就业之路,扶持创业2万人,引导广大群众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培训劳动者28万人次。全面实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实施小企业劳动合同专项行动,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快“网上就业办事大厅”建设。城镇新增就业15.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

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险净增参保30万人次,综合覆盖率达到97%。加快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认真做好社会保险制度间的转移衔接工作。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建设筹措保障性住房5.4万套,竣工(含基本建成)4万套。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高义务教育整体水平,完成90所公办小学标准化建设。推动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化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有效德育、高效课堂、小班化教学等改革。整合职业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办好职业教育园区、公共实训基地和国家级、省级示范职业学校。增强市属高校特色优势,加强省部属高校共建工作。深入实施国家“教育云”试点工程,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做好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加快建设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整合全市医疗卫生资源,促进高端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基层卫生服务协调发展,着力打造国家疑难重症疾病诊疗中心、公共卫生服务示范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示范中心。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推进医院管办分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广大医院直管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托管新城区区级医院新模式。全面推行全科家庭医生制度。发展高端医疗服务,加快推进武汉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光谷医学中心、沌口亚洲心脏病医院、金银湖协和国际医院建设,培育国家级品牌学科群、医院群。落实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加快构建“9055”养老格局。大力推进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打造“10分钟养老服务圈”。推行“养医结合、康护一体”的新模式,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积极开展文化下乡、送戏进校园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加快新城区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提档升级。推进武汉中心书城、武胜国际文化城、汉秀剧场、电影文化主题公园、月湖旅游文化体验区、武汉客厅、盘龙城博物馆、武汉数字档案馆建设,建成开放江汉关博物馆、张之洞与近代工业博物馆,基本建成武汉科技馆新馆。打造汉派文艺精品,塑造城市文化品牌。办好第22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武汉市第九届运动会、第二届琴台音乐节。做好WTA女子职业网球赛筹备工作。加快“汉阳造”、楚天181等十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5%。

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加大打击“两非”工作力度,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完善国防动员和国防教育体系,深化“双拥共建”活动,为驻军办实事、办好事,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加强国家安全、民防、消防、仲裁、保密、气象工作,做好文史、参事、民族、宗教、侨务、科协、地方志工作,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合法权益。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深化“幸福社区”创建工作,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和规范发展社会组织,推行经济类、慈善类、公益类、服务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度,完善公益创投和招投标机制,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健全居住证管理制度,创新流动人口、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规范和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加强信访事项督查督办。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机制,积极推进交通事故、劳动争议等领域第三方调解。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大力开展建筑工地、道路交通、消防、危化品等重点领域安全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强化食品药品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等不法行为。切实保障校园校车安全。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行入室盗窃等10类刑事案件全勘查,进一步提高社区、学校周边见警率。贯彻依法治市方略,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大力推进法治武汉建设,营造知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实施城市荣誉制度,评选表彰首批功勋市民、模范市民、文明市民,倡导文明的社会风尚。扎实做好迎接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工作。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