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3年03月05日17:01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转企改制 沙湖公园 轨道交通2号线 文化创意产业 工业遗产 东风雷诺 小班化教学 科学发展观 留守儿童 保税物流

——2013年1月5日在武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长唐良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工作回顾

2012年,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第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与全市人民一道,抢抓机遇、奋力拼搏,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武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了新的成就。

——经济规模跃上新台阶。预计经济总量跨越7000亿元、8000亿元两个台阶。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2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0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稳中有进。

——工业倍增势头强劲。预计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工业投资1700亿元,增长41.7%。能源环保、食品烟草成为新的千亿产业,千亿产业达到5个。

——国际化迈出新步伐。积极构建水陆空国际大通道。新辟武汉至巴黎等9条国际及地区航线,累计20条,成为中部地区拥有国际航线最多的城市;“汉新欧”铁路国际货运专列开通,江海直达班轮稳定运行,阳逻港成为全国唯一试行内河启运港退税政策港口。“双谷双城”合作全面推进。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7家,累计101家。

——武汉迈入“地铁时代”。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建成试运营,全国首条穿越长江地铁在汉诞生,市民出行更便捷、更舒适。

——“城管革命”成效明显。推进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环境创新。环境卫生、绿化水平、城市立面形象明显提升,交通秩序、经营秩序明显改善,渣土污染、违法建筑得到有效治理,城市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预计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00元,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1000元,增长15%以上。

一年来,我们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内增实力、外树形象,重点抓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以赴稳增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制定实施稳增长政策措施。面对偏紧的宏观经济环境,及时出台促进工业发展“13条”、民营经济发展“新56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30条”等系列政策措施,抓投资、扩内需,保企业、兴产业。

提速工业倍增计划。工业发展平台建设实现重大突破。6个新城区工业倍增示范园区各实现10平方公里“七通一平”,汉阳区、青山区、洪山区各实现5平方公里“七通一平”。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80万吨乙烯建成中交,东风本田二厂、武钢一硅钢技术改造、100万吨煤焦油、武石化炼油改造二期、格力电器武汉产业园等项目建成投产。上海通用武汉生产基地、联想武汉生产基地、周大福珠宝文化产业园、武钢镀锡板、北车轨道交通装备修造基地、力诺武汉产业基地、湖北广电传媒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签约引进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2个,其中50亿元以上10个。重点区域支撑作用增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36%,新城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5%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5家。

启动服务业升级计划。加快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会展中心、工程设计中心。新引进7家金融机构,新增上市企业11家,其中“新三板”挂牌企业10家,27家金融机构在汉设立后台服务中心,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8%。制订实施物流业空间发展规划。成功举办第九届中国国际物流节,发起成立中国物流城市联盟。精心组织光博会、汉交会、武汉国际汽车展、首届武汉国际时装周等各类展会521场,交易额增长24.2%。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出台《武汉文化产业振兴计划》,组建武汉工程设计产业投资公司,东湖设计城、武汉设计产业园建设进展顺利,“汉阳造”广告创意产业园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广告业发展试点园区”。大力发展商业新业态,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200亿元,新增连锁经营网点123家。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7亿元,增长15.8%,“小进限”商贸流通企业新增1518家。武汉欢乐谷建成开业。全市旅游总收入增长31.9%。获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

加大服务企业力度。开展“企业大走访”活动,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组织重点产业上下游企业供需对接,对企业参加国内外产品展销会提供财政补贴。继续落实取消、减免、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二)深入实施两大国家战略,改革创新取得新进展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大力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获国务院批复。出台促进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的“黄金十条”政策。加快光谷“资本特区”建设,获批开展“新三板”试点,设立股权投资机构60余家,11家金融机构在光谷设立科技支行。加快光谷“人才特区”建设,新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157名。加快特色园区建设,光谷生物城集聚企业424家,63家企业和科技研发机构签约入驻武汉未来科技城。全面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组建武汉光电工业研究院、武汉智能装备工业研究院、武汉新港发展研究院、中国光谷研究院、武汉导航与位置服务工业技术研究院;新建23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4家院士工作站。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310万平方米,累计536万平方米。制定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483亿元,增长30%。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43项,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全国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协作中心落户武汉。

推进“两型社会”改革试验。颁布实施《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武汉市节能监察办法》、《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加强水、空气污染防治。实施主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五年行动计划,启动龙王嘴污水处理厂改造工程,新建污水管网100公里。启动PM2.5监测。淘汰“黄标”公交车740辆。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1天,比上年增加15天。深入实施“两型”示范工程,新增公共节能灯具5万余盏、绿色建筑180万平方米、电动公交车200台、公共自行车2万辆,16个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建成投产,生态水网工程取得新进展。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长动集团、武重集团、中联制药与央企实现战略重组,24家国有出资企业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分别增长15%、15.3%。完成54家集体企业改制。促进民间投资,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新增个体、私营企业11万户。启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创新。完善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审批新流程,启动优化公共服务领域办事流程。市直部门承担审批职能的内设机构和二级事业单位由138个调整归并为53个。“武汉市民之家”投入运行,66个部门和单位的服务、审批事项入驻。建立全市统一的网上行政审批系统。深化“治庸问责”,开展电视问政、网络问政等群众监督活动,公开承诺的“十大突出问题”整改成效明显。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地方性法规草案5件,制定政府规章12件,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1315件全部办结。在市民中公开选聘政府参事。

(三)拓展开放广度和深度,城市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

突破性推进招商引资。加大“走出去”招商力度,主动承接海内外产业转移。在美国、日本、韩国、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沿海发达地区设立常驻招商机构。举办境内外大型招商活动80余场。实施央企对接战略,签约合作项目35个,总投资863亿元。新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56个。实际引进内外资总额1705亿元,增长78%。

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拓展航空、铁路、水运国际大通道。航空口岸出入境68万人次,增长57.6%。“汉新欧”铁路国际货运专列17天内穿越亚欧6国,直达捷克。江海直达班轮每周开行8班,72小时内从阳逻港直达上海洋山港。成功争取美国驻汉总领事馆2014年开办签证业务。推进“双谷双城”交流合作,武汉与芝加哥市签署合作备忘录,武汉·中国光谷与美国硅谷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项目总投资82亿美元。国际友好城市增加到18个。新批对外直接投资项目40个,完成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增长25%。

积极参与“两圈一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出台参与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指导意见,在经贸、交通、旅游、口岸等方面的合作有序展开。对口帮扶郧西、来凤、五峰工作扎实开展。援藏、援疆工作取得新成效。

着力改善外籍人士在汉工作生活环境。启动实施“家在武汉”工程。规范公共场所和主干道英文标识,出版中英文对照武汉地图,在公共服务窗口推广双语服务,编印《外国人在汉指南》,创办《长江日报》英文周刊。完成领事馆区规划工作。

(四)强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功能环境显著提升

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制订出台《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规划纲要》。中心城区实现法定规划全覆盖。编制完成《都市发展区“1+6”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规划》、《新城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十二五”建设规划》等重大专项规划。提升规划水平,重大规划编制面向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招标。武汉城市规划展示馆建成开放。

制定实施城建攻坚计划。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150亿元,城建重大项目竣工15个、开工25个、续建16个。

交通枢纽建设取得新突破。汉宜高铁、京武高铁开通运行,武汉成为全国第一个东南西北都通高铁或高速客运专线的城市。天河机场三期、机场交通中心、阳逻集装箱三期开工建设。

城市路网建设加快。二环线水东段、八一路延长线、欢乐大道、珞狮南路、汉西一路、塔子湖东路、梨园地下通道、107国道洪山段改造等重大工程竣工通车。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长江大道、解放大道下延线、雄楚大街、龙阳大道、东湖通道、八一路地下通道、通顺大道、汉江三官公路大桥等新建改建工程开工建设。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二期、四环线、二环线汉阳段、鹦鹉洲长江大桥、机场第二通道、姑嫂树路快速通道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建设获国家正式批复。建成慢行交通系统50公里,改造社区道路1281条。

市政设施不断完善。建成地下排水管网80公里,常青泵站二期、杨泗港泵站等一批大型排水设施投入运行,黄孝河、罗家港等7条大型明渠箱涵清淤疏浚全面完成,城市排渍能力有效提升。天然气外环高压管道成功穿越长江。中心城区和新城区建制镇实现3G网络全覆盖。

城市更新改造力度加大。汉正街、黄浦大街、精武路、尤李村等重点片区改造提速。二环线内56个“城中村”改造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工程启动实施。

各位代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给市民的生活与出行带来不便和影响,全市人民给予了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建设。正是有了大家的正能量,才有了武汉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此,谨向广大市民表示衷心的感谢!

纵深推进“城管革命”。坚持以人为本,广泛发动市民,开展“城管革命”战线行、社区行、校园行。无证小餐饮、暴露垃圾、车窗抛物、行车“加塞”、广告招牌、占道经营等专项治理取得新成效。修复老旧破损人行道33万平方米。加快“绿色江城”建设。东沙城市绿道、后官湖郊野绿道、巡司河风情公园一期建成开放。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示范段和三环线、文化大道、新天大道、川龙大道绿化带基本建成。完成116条城市道路和绕城高速绿化改造。新建环湖路30公里。建成“三小”绿地和园林小景62个、景观花街11条。汉江江滩二期、58座山体景观公园启动建设。新增绿地面积750万平方米。成功申办第十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推进城市管理法制化、规范化。《武汉市城市综合管理条例》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编制实施“汉版城管手册”。制定出台《武汉市城市容貌规定》。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开通运行。

(五)加大“三农”工作力度,城乡统筹发展迈出新步伐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按照“独立成市”理念,推动6个新城区各规划建设一座中等城市规模的现代化新城。投入43亿元,建设城镇项目270个。开展“扩权强镇”试点。奓山街纳入全国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11个街镇获批省级重点中心镇、特色镇。

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编制《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新增标准化蔬菜和水产基地8.5万亩。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6个新城区基本形成“一区一园”格局,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增长22%。制订实施赏花经济规划,乡村休闲旅游突破1500万人次。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农业新模式、新品种、新技术105项,转化农业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18项。推进农业资源资本化,全面开展农村资产资源确权登记,农村产权交易所实现交易额20亿元,农村产权抵押贷款金额4.6亿元,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50万亩。武汉成为全国省会城市唯一的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

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为契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整治塘堰1.47万口、灌排港渠570公里。完成27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农业旱涝保收面积扩大到223万亩。对7个乡镇、126个村湾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建成24座农村垃圾转运站。制定实施农村饮用水管理办法,农村饮用水管理长效机制初步形成。建成500个“村邮站”。发放惠农补贴4.1亿元。

(六)加大民生工作力度,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全市公共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保、保障性住房和文化体育的支出达348.6亿元,增长22.1%。

突出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城镇新增就业15.9万人;扶持自主创业1.9万人,直接带动就业8.1万人,武汉被评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推进社会保险提标扩面。社会保险净增参保73万人次,综合覆盖率95%。29.9万名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城镇医保门诊治疗的重症、慢性疾病,由10种增加到26种。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增长16%。城镇“三无”、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平均提高30%以上。为2.1万名少数民族群众发放清真肉食补贴。物价涨幅控制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建设筹措保障性住房10.81万套,竣工(含基本建成)5.86万套。加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建城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79家、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10家,为40万名65周岁以上老人实行免费体检。

着力增强公共服务能力。优先发展教育事业。50所公办幼儿园新改扩建工程、76所小学标准化建设、184所校园基础设施改造全面完成。创建30所市级特色小学和16所特色初中。出台《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制订实施《武汉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规划》。基本药物制度向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拓展。5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实现提档升级。大医院直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模式初见成效。全面推进“文化五城”建设。25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成投入使用。完成55个中心城区街道文化站提档升级、3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改扩建。启动建设武汉科技馆新馆、江汉关博物馆,新增体育场地面积50万平方米。整合新城区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实现“全市一网”,高清电视频道顺利开播。首批30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完成转企改制。“书香江城——全民阅读”、“武汉之夏”、首届人口文化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汤姆斯杯和尤伯杯世界羽毛球锦标赛、第十届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第十届武汉国际赛马节、首届琴台音乐节、“同城双星”龙舟赛等大型文体活动。成功申办2015年世界中学生田径锦标赛。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推进社会管理服务网格化。1470个社区启动“幸福社区”创建工作。完成10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750个社区服务站提档升级。“平安武汉”建设不断深化。警务机制改革深入推进,4679名市级警力充实到基层。社会治安立体防控成效明显。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访、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加强。

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幸福家庭”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六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取得新进步,连续五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安全、民防、消防、仲裁、保密、参事、气象工作不断加强,文史、档案、民族、宗教、侨务、科协、地方志工作积极推进,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