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2011年,河南省大力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2.9:58.3:28.8,二三产业比重超过87%,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见图10)。
1.农业生产持续向好,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2011年,河南积极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克服了冬春连旱、秋季连阴等不利气候条件,全年粮食总产达到1108.5亿斤,连续八年增产,连续六年超千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市场物价和经济运行做出了重要贡献。优质粮比重达到75%以上,小麦玉米水稻优良品种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水平持续提升,蔬菜、花卉、林果、茶叶等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稳步扩大。
2.工业生产稳中加快,调整升级深入推进。2011年,全省工业生产低开高走,呈稳步回升态势,下半年以来连续7个月处于20%以上的快速运行区间(见图11)。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逐渐转向新增产能的释放,电子、服装鞋帽、建材陶瓷、机械制造等承接产业转移比较集中的新投产工业企业拉动全省工业增长3.2个百分点;经济的增长点逐渐向产业集聚区集中,产业集聚区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3.1%;长期以来依赖资源性产业的增长方式逐渐向高成长性产业转换,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超过五成。
3.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带动能力增强。2011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加快,物流、文化、旅游、金融四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技术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年均增长速度均在15%以上,对经济增长的带动能力增强。服务业税收占比稳步提高,其中商贸流通业实现地方税收占第三产业地方税收的一半,对全省地方税收贡献率达40%。
专栏 2 对外开放成果显著 经济带动作用日渐增强
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河南省深入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强力推进“大招商”活动,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步伐明显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有效拉动了经济增长、推动了科技创新、促进了产业升级、增加了社会就业,取得了“一举应多变”、“一招求多效”的全局性带动效应。
主要做法:一是把招商引资作为“八项关键举措”之首,成功举办了豫港澳台经贸交流、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合作交流、豫京津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中国(河南)—东盟合作交流洽谈会等一系列重大招商活动,签约项目1000多个、合同金额超过8000亿元;深化与央企等的战略合作,新增4家世界500强企业入豫,与62家央企签订19项战略合作协议和13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2898亿元。二是把扩大开放与转变发展方式相结合,围绕河南省规划发展的18个重点产业,着力引进了一大批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这些企业和项目迅速成为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推手。三是把对外开放与产业园区建设相结合,将产业集聚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的主平台,新引进产业和投资重点向产业集聚区集中。2011年,18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利用省外资金2400亿元左右,占全省的比重接近六成。
对外开放战略的带动作用明显。一是促进了经济较快增长。2011年,河南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突破10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60%,总量、增速均居中部地区首位;实际到位省外资金突破4000亿元,增长46%;利用境外、省外资金总额超过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1/4,有效带动了投资、消费和出口增长。2011年,河南经济仍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增速,对外开放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二是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2011年,全省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5%左右,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成倍增长,汽车整车产量实现翻番;四大传统优势产业3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比重稳步提高。三是促进了就业增长和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集聚区建设方便了农民就近就业,全省农村劳动力省内转移就业总量首次超过省外就业,180个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240多万人,占全省的四成以上,仅富士康一家企业在河南招工就达13万人。各县尤其是一批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的传统农业县,通过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狠抓开放招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民权县注重区域招商,抢抓沿海制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打造成为现代化制冷产业基地;沁阳市突出招大引强,瞄准中国铝业、晋煤集团等全国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重点招商,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增至118家,税收超千万元企业增至24家。
3河南省四大传统优势产业指:产业基础较好、当前形势严峻、竞争优势逐步减弱、改造提升潜力较大的化工、钢铁、有色、纺织等四个传统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