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措施与行动
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严厉打击违法活动
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陆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经营利用和运输管理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非正常来源陆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管理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保护植物人工培植单位备案登记管理办法》和《广西林业厅突发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组建突发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应急专家组。打击走私濒危物种资源、打击破坏红豆杉资源等专项执法行动;全年收容救护野生动物56890头(只)和野生动植物制品5183件。
编制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规划
完成《广西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广西自然保护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广西野生动植物保护“十二五”工程规划》和《广西林业“十二五”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实施规划》等编制工作,大力推进规划的实施。
组织实施生态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项目
启动了全区第二次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工作,组织开展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试点调查。全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十万大山、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验收工作。开展了广西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广西涠洲岛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建设。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海南虎斑鳽人工繁育种群和全国最大的冠斑犀鸟、白颊长臂猿人工繁育种群。组织实施了“大湄公河次区域核心环境项目——中越跨境生物廊道建设项目”。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
2011年,拉沟自然保护区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截至2011年底,我区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7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51个、市级自然保护区3个,县级自然保护区8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45.29万公顷,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6.11%。
自治区环保厅、自治区林业厅、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自治区海洋局、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自然保护区基础调查的通知》,启动了全区自然保护区基础调查工作。
组织了对广西崇左白头叶猴、防城金花茶、金钟山、九万山、木论、猫儿山、北仑河口、山口红树林、合浦儒艮等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情况的实地核查,对保护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
启动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编制工作
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编制工作方案》,成立了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举办了“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编制启动暨培训研讨会”,启动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编制工作。
开展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遥感监测
联合环保部卫星中心开展了广西北海市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分布状况及动态变化遥感监测。2011年遥感监测到的北海市沿海“互花米草”分布面积为5358亩,散布在北海市区以东长达149公里的沿海滩涂区域,东起英罗港,西至西村港,约占北海市海岸线总长度的25%。其中,70%以上的“互花米草”分布在丹兜海域,其它较集中的区域为海塘村、老鸭港、蛋场、青山头、营盘港、白龙港。
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
状况
气候概况
2011年,广西各地年平均气温16.5~22.6℃,全区年平均气温20.3℃,较常年偏低0.2℃;年内各月平均气温与常年同期相比,1月、3月、5月、10月和12月偏低,其中1月和3月分别比常年同期偏低4.3℃和3.0℃,偏低程度分别为1951年以来同期的第2位和第4位;2月、4月、6~9月和11月偏高,其中11月比常年同期偏高3.0℃,为1951年以来同期第2高。各地年降水量603.1~2340.1毫米,全区平均年降水量1241.5毫米,较常年偏少2成,为1961年以来第3少;年内各月降水量与常年同期相比,1~2月、4~5月、7~8月和11~12月降水量偏少2~6成,其余各月偏多,其中10月降水量偏多1倍,为1951年以来同期第4多。各地年日照时数1020.9~2207.6小时,全区平均年日照时数1562.3小时,较常年偏多23小时;年内各月日照时数与常年同期相比,1月、3月、6月、9~10月和12月偏少3~45小时,其中1月偏少最明显;2月、4~5月、7~8月和11月偏多10~43小时。
气象灾害及影响
2011年,广西的主要气象灾害有热带气旋、低温雨雪冰冻、暴雨洪涝、干旱、冰雹、大风等。全年因气象灾害共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143.8万公顷,绝收面积6.1万公顷,受灾人口1473.4万人次,死亡54人,失踪1人,直接经济损失76.5亿元。
干旱
2011年4月和7~9月广西出现不同程度干旱,部分地区受灾。全年因干旱造成40.7万公顷农作物受旱,2.1万公顷绝收,390.3万人受灾,10.8万人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8.1亿元。干旱还影响了广西水力发电,导致供电严重不足。
暴雨洪涝
2011年广西全区暴雨总站次为382站次,比常年偏少119站次。除热带气旋引起的暴雨外,由其它天气系统引起的暴雨洪涝共造成317.8万人受灾,死亡34人,倒塌房屋1.8万间,损坏房屋2.1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6.1万公顷,绝收面积1.3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4.3亿元。
热带气旋
2011年,直接影响广西的热带气旋有3个,比常年偏少两个。热带气旋灾害共造成406万人受灾,死亡8人,倒塌房屋1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43.5万公顷,绝收面积1.2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6.4亿元。
局地强对流
2011年,广西因大风、冰雹等局地强对流天气共造成14.3万人受灾,损坏房屋1.2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0.5万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9亿元;发生雷击事件84起,死亡12人,伤7人。
低温雨雪冰冻
2011年1~2月和12月,低温雨雪冰冻、霜冻、寒潮给广西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1月至2月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给广西的农业、林业、交通运输、电力和人民生活等造成了不利影响。全年低温雨雪冰冻共造成345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43万公顷,绝收面积1.5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6.8亿元。
地质灾害
2011年全区共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411起。其中滑坡133起,崩塌215起,地面塌陷61起,其它(地裂缝等)2起,共造成31人死亡,17人受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82.88万元;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有13起,造成人员伤亡最多是5月9日桂林市全州县咸水乡洛家村委广坑槽滑坡,死亡22人,1人受伤,滑坡成因为强降雨引发。与2010年相比,地质灾害数量减少799起,死亡减少52人,受伤减少39人,直接经济损失减少3849.03万元。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5至7月及10月的强降雨期间发生,以降雨、岩土体风化等自然因素引发的占71%;不合理切坡建房、工程建设、矿山开发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占29%。强降雨是突发性地质灾害最主要的诱发因素。
措施与行动
提前准备,科学应对
全年共发布决策气象服务材料416期,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5次,共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60架次,作业飞行近172个小时;实施地面火箭增雨防雹作业845次,发射火箭弹2242枚。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对气象服务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气象工作作出重要批示22次。
突出防御重点,科学调度
印发了《汛期地质灾害、林区山洪灾害防范和水库安全度汛工作督查办法》,《广西水库大坝安全管理规定》、《广西小型水库安全管理考核准则》;对水库防汛值班情况进行不定期电话抽查,累计抽查了1000多座水库,确保水库防汛值守落实到位,水库安全度汛,无一水库垮坝。通过科学调度,全区水库共拦蓄洪水65.18亿立方米,减免受灾人口1188.2万人,减免农田受灾面积46.05万公顷,减免直接经济损失38.5亿元。
加大抗旱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结合冬春水利建设以及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大会战项目,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开辟抗旱水源。全区累计投入抗旱人数417.3万人、机动抗旱设备32.1万台套,累计投入抗旱资金3.04亿元,抗旱浇灌面积达510万亩,临时解决了62.51万人的饮水困难。
全面落实防灾减灾责任制,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处置和治理
2011年,国家和自治区投入资金1.7268亿元,对521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完成180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6万多人受益。全年成功避让地质灾害13起,及时组织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转移,搬迁避让382人,避免伤亡308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4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