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济南预算执行情况和2012年预算草案报告/摘要

2012年04月20日09:50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济南市 财政收入 三农 城乡发展 民生 社会保障体系 改革创新 支出结构  

(一)优化支出结构,保障民生和社会重点事业发展

把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民生投入的良好机制,新增财力继续向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领域倾斜,保障好法定支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科教人才优势发挥,集中财力落实好今年承诺的“为民办十件实事”资金。

一是加大支农惠农投入力度,落实科教兴农战略,重点扶持农业科技进步和水利建设,完善支持农业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加强水利建设基金筹集管理,支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资金管理,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做大农村“一事一议”奖补基数,争取更多的上级资金,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

二是支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增加城乡居民低保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支持解决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和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多渠道筹集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资金,深化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健全村级运行保障机制。

三是落实好优先发展教育战略,新增财力优先向教育倾斜,确保教育支出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完成全市教育支出占比达到16.4%目标任务,落实好公办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免费教育政策,积极从土地出让收益中筹集教育经费,不断健全完善财政教育投入评价机制。

四是扶持各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落实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部免费开放政策,加快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支持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筹备工作,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

(二)切实发挥财政调控职能,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围绕努力实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双保”目标,积极落实转方式调结构各项财税政策,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切实发挥好财政宏观调控职能。

一是安排使用好各类引导资金,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和放大效应,积极支持服务业跨越发展,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动漫、影视、文化旅游以及文化创意园区等文化产业项目,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扩大资本金规模,不断利用财政间歇性资金,帮助解决中小企业临时性资金周转困难。

二是积极促进消费需求扩大,完善促进消费的财政政策,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进一步调控物价,推进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大力推动居民消费升级,促进文化娱乐、旅游休闲、体育健身、教育培训等服务消费,努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三是全面推进投资稳步增长,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基建投资,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利用好地方政府债券资金,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切实加大对城乡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的投入,放大财政投资的“乘数效应”。

四是努力支持扩大出口,完善企业出口信用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出口稳定增长。

(三)深化财政改革,提高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坚持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财政管理向纵深发展,强化善预算和财政收支管理,完善财政体制机制,加强债务风险防控,不断提高依法理财、依法行政水平,推动财政事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深化综合预算改革和绩效管理。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保基金预算编制,健全城建资金综合预算,做好水利建设资金、教育发展资金等重大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实行预算绩效管理,加强支出绩效考评,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问效,逐步健全预算分配与绩效预算评价相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预算管理效能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健全财政收支管理机制。加强收入管理,坚持依法征税管费,全面实施政府非税收入执收成本核定改革,提高征管效率,确保非税收入应收尽收;加强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管理,加大公务卡推广应用力度,完善行政事业资产配置办法;强化预算执行管理,进一步加快支出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预决算公开,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坚决制止铺张浪费行为;加大财政资金使用监督检查力度,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机制,充分发挥科技防腐电子监察系统作用,促进“阳光财政”建设。

三是逐步完善财政体制改革。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帮助困难县区消化基本财力缺口,落实好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切实保障县、乡、村基本运转和民生政策支出;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县(市)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乡镇财政信息化系统建设,推进乡财县管、村财乡管改革,进一步提高基层财政财务管理水平。

四是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妥善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和高校债务,严格防控外债风险,不断深化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对四大政府投融资集团公司监管,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集团公司融资能力和偿债能力,强化财政性资金预算安排与公益性项目政府投资计划的衔接,完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管理、风险预警和偿债保障机制,不断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

   上一页   1   2   3   4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