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解读08政府工作报告
“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回避物价问题,而是明确指出‘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重大任务’,同时还提出了九大措施,以把物价控制在预期目标之内。这是对民生的积极回应。”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调研部副部长蔡玲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作了如此表述。《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物价涨幅控制目标设为4.8%左右,创出近5年来年度调控目标的新高,说明物价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而民众普遍关心的则是,物价持续走高背后的成因和国家将采取什么措施来进行调控。两会代表委员纷纷为此积极建言献策。
物价上涨的背后推手
改革开放至今,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有5次物价上涨。本轮物价上涨更是令人印象深刻。2007年,物价从5月份起一路攀高,从8月份起连续5个月站在6%以上,并一度达到6.9%的年中月度新高;全年物价上涨4.8%,其中83%集中在食品价格上,使得民众感受极深。物价上涨过快影响着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更直接影响着老百姓的衣食住行。
物价上涨的原因何在?很多人认为,造成此次物价上涨,猪肉是“罪魁祸首”。有意思的是,被戏称为“中国第一养猪户”的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委员日前在大会堂前接受记者采访时高调为猪鸣不平。刘永好说:“其实涨价不是猪肉引起的,而是因为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养猪成本提高。用来生产猪饲料的玉米、黄豆都大幅涨价,成本增加,猪肉价格当然会提高。而粮食价格上涨的根源是油价上涨,因为美国用大量玉米制造工业乙醇代替汽油。”
蔡玲委员分析说,当前物价上涨的内在原因较为复杂,既有流动性过剩的影响,也有供给不足的问题;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本轮物价上涨,成本推动因素十分明显。从国内来看,物价上升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升所引发,由于传导效应,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导致其他相关产品价格上涨。从国际来看,世界油价、粮价、铁矿石价格等上涨的输入型涨价因素也推高了国内物价上涨预期。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厉以宁将物价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五大因素,国际油、粮涨价;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偏大;中国外汇储备过多;人民币缓步升值,外资热钱通过各种渠道涌入中国;农产品价格带动上涨造成了心理预期影响。他强调说:“除了国际油、粮涨价这一因素中国不可控制外,其他四个因素都是可以控制的。”而雪灾、春节和翘尾等因素则造成了今年1月CPI以7.1%的涨幅创下近11年来的月度新高。
低物价惯性心态需适当调整
回顾最近10年中的9年,中国的经济是处于高增长、低通胀状态下的,其中6年处于通货紧缩状态。在此经济环境下,人们已经习惯了低物价时代,对物价上涨明显感到不适。
“公众习惯低物价时代的心态需适当调整。”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原专职副主席程路看来,过去十年间我们一直处于物价低增长乃至负增长的环境,直至2006年还是1.5%,这同样是不正常的。
全国人大代表、即将就任世行副行长的林毅夫认为,物价上涨是因为前些年物价太低了。同时,他判断,物价还会有所上升,但这是正常的经济现象。
2007年中国物价上涨4.8%,较上年加快3.3个百分点。纵向比较的确上涨较快,但如果横向来比较,“其实4.8%的涨幅还是可以接受的,处于温和到不温和的转变区间。”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表示:“一般来说,物价在4%以下为温和可容忍的通胀。现在定为4.8%左右,意味着今年物价形势比较严峻,也表明政府对此作了充分估计。”
2007年,OECD组织30个成员国年通胀率达3.3%。其中,土耳其以8.4%的涨幅高居榜首;欧元区上涨3.1%,为欧元发行以来最高水平;美国上涨4.1%,创17年来新高。与中国同列“金砖四国”的俄罗斯、印度和巴西分别上涨了11.9%、6.7%和4.5%。其他周边国家如越南上涨12.6%;印尼上涨6.6%;新加坡上涨2.1%,为25年来最高水平。
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的物价涨幅既不能说低,也不能算高,基本处于世界平均水平;考虑到中国经济增长在两位数以上,4.8%的物价涨幅应属温和水平。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物价涨幅控制目标设为4.8%左右也考虑到了居民、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