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逐利北极,非北极国家也不懈怠
毋庸置疑,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面对北极的诱惑,非北极国家也无法抗拒。对于丰富的资源,任何一个有实力的国家都不会放弃其北极利益诉求。
为了打破北极国家的“小圈子”,一些非北极国家单独或与北极国家联合,采取科考、资源勘探、环境监测等方式,不断涉足北极事务,力求在利益争夺战中,实现一国之利。
2012年5月15日,韩国国土海洋部宣布,韩国破冰船“ARAON”号赴北极进行科考工作,一方面通过北极永久冻土层了解气候变化对北冰洋的影响,另一方面调查北冰洋“可燃冰”的分布状况。
日本历来看重北极“黄金水道”的开发。日本气象信息公司认为,“北极航道如果能够作为一条常态化的线路确定下来,全球的经济流向有可能发生改变。”为了开发新航线,该公司计划于今年9月,择机发射名为“WNI”小卫星,用于观测北冰洋冰盖缩减情况,为标绘“北极航道”提供数据支持。
作为新兴大国,印度不但通过商业运作获得了北极石油和铁矿石的开采权,而且还以探险的名义,派遣军队远征北极。2008年,一支由印度海军精锐部队组成的探险小队从挪威北极城朗伊尔出发,成功地抵达北极极点。
对于印军在北极探险的目的,印度军方解释为,强化官兵的冒险精神。但西方媒体认为,其实是为了显示其“北极抱负”。
实现可持续发展,南极模式或可借鉴
温室效应在北极孕育出巨大利益,催生巨大诱惑。但就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而言,这并非因祸得福的好事。诚如美国加州大学北极问题专家阿瑟·梅森教授所言:“北极的可持续发展要比石油公司的利益重要得多。”
由于人们对北极何时在夏季缺乏准确的预测,因此,北极诱惑很有可能是一场幻觉。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2025年全球趋势:变化的世界》研究成果表明,有关北极资源和航海方面的好处到2025年也不可能实现。他们预测,2050年之前,人类可能还没有完全掌握从北极中心地区开采石油的技术。
实践证明,由于北极地区历史、地理比较特殊,基于国家主权的区域治理,不但无法有效地平息环北冰洋国家的权益之争,更有可能使冲突进一步升级。对此,南极模式或许能够提供可资利用的经验。
上世纪50年代,南极出现了类似今天北极的主权之争。阿根廷、日本、美国、英国和苏联等国对南极纷纷提出圈地和开发意愿。为了防止南极发展成为国际纷争的场所与目标,在国际社会的倡导下,相关国家之间通过60多轮国际谈判,最终形成了《南极条约》为蓝本的南极模式。
南极模式的精髓在于,禁止任何军事活动,南极只能用于和平目的;冻结各国领土要求,鼓励开展联合科考活动;赋予协商国南极自由活动权,防止部分国家把南极当作“自留地”。在南极模式的治理下,南极大陆实现了超过半个世纪的治下和平。
与南极一样,北极的资源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参照南极模式,对北极进行有效治理,联合国应超越个别地区组织,把对北极的有效治理责任担当起来。相关国家,尤其是北极圈国家,应正视北极缺乏历史主权的事实,摆脱地缘主权的束缚,放弃在“小圈子”内的无序竞争,自拆利益“围城”,以开放的姿态欢迎有能力的国家和平进入北极,用科学考察取代利益瓜分,用环境治理代替资源滥采,这才是全人类共同的利益。(康永升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