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险下海做电池
熟悉王传福的人都承认,王传福身上天生有着冒险的基因。
1995年,“大哥大”开始在国内流行,一部价值两三万元,所用充电电池价格高达千元。研究电池出身的王传福灵敏地嗅到了电池的商业前景,时年29岁的他做起了“电池创业梦”,想要放弃稳定的公职,下海创办电池企业。
王传福当时是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下属的比格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1987年7月,21岁的王传福从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毕业后,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从事电池研究,5年后他成为研究院301室副主任。
王传福找做房地产生意的表哥吕向阳借钱。起初,吕没有同意,他认为王传福有一份稳定而有发展前景的工作,而创业却有很大风险和艰难。
但王传福认为,自己是研究电池技术出身的,也有电池企业管理经验,一定能做好。最终吕向阳给了他250万元,这笔钱成了比亚迪的创业基金。1995年,王传福注册成立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
与当时深圳大批出现的手机电池组装企业不同,技术出身的王传福在一开始就涉足核心的电芯技术。为节约成本,王传福和他的工程师们发明出一整套操作流程和夹具,数万名工人们代替了机器,组成人力流水线,成本比日本厂商低40%。
业内把他这种做法称为“小米加步枪”。就这样,王传福颠覆了电池产业的“游戏规则”,把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转变为劳动密集型。
5年之内,比亚迪以低得多的报价,从对手手中抢走了大客户,成为全球第二大电池供应商,镍镉电池领域排名第一。这意味着,全球平均每3部移动电话中,就有一部的电池来自比亚迪。
一意孤行做汽车
随着业务的扩大,王传福渐渐坐稳了全球电池业霸主的座椅,但他的冒险并未止步,他并不希望比亚迪仅仅局限在电池行业,他心中酝酿着一个更为宏大的梦想,那就是进入汽车业。但在他进入汽车行业时,却遇到了无比巨大的阻力。
“如果执意收购,我们将抛售比亚迪的股票。”这是在比亚迪进入汽车行业前,持有比亚迪股份的基金公司经理对王传福说的话。
2003年1月23日,比亚迪收购了与西安秦川汽车有限公司77%的股权,进军汽车业。持有比亚迪股份的几家基金公司得知这个消息后,一直给王传福打电话劝阻,他们认为比亚迪应该专注于做电池,进入汽车领域可能遭遇惨败。王传福对此没有理会。
收购秦川汽车当天,比亚迪在港股市场遭到抛售,股价下挫了4港元多,跌幅超过21%。第二天,比亚迪股价又从18港元急跌至14.45港元。两天内,公司市值蒸发了近27亿港元。
之所以执意进军汽车业,王传福给出这样的解释,比亚迪当时在镍电池、锂电池等方面已经位列世界首位,在电池产业要取得进一步的突破非常困难;而中国汽车市场却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需求巨大,发展电动汽车又是解决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很好方案。而比亚迪本身在电池研发和制造领域有着坚实的基础,因此发展电动汽车可以为比亚迪的两大产业结合找到一个很好的契合点。
市场的发展与王传福的预料相吻合,他犀利的眼光加上专业技术,这次结出的硕果是比亚迪汽车。
比亚迪汽车每年销量增长都超过100%,成为了汽车业内的“深圳速度”。今年8月31日,比亚迪发布年中业绩:F3销售12万辆,同比增长78%,若加上F3R,国内单一车型销量排名第一。
10月份,F3的销量已经超过3万辆,成为中国市场首款月销3万的车型。王传福放出豪言,2015年比亚迪要实现中国市场第一,2025年,要成为全球第一位的汽车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