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巡礼
包道村,座落于沈阳市于洪区北陵街道,东临黄河北大街,南临沈飞、大二环,西靠环城高速公路、北临环北开发区。现有土地1008亩,农业人口3340人。2006年,村级财政收入300万元,人均收入实现8500元。近年来,包道村始终保持着市级文明村的荣誉,先后被沈阳市政府评为“20强村”;被省依法治理领导小组评为“依法治理先进村”;被中国社会经济调查所经济调查部授予“辽宁省十佳信誉单位”、“辽宁省社会信誉示范村”、“人民依赖满意单位”。
包道村地处近郊,目前的包道村与1985年时对比,土地减少了2/3,人口增加了1/3,过去人均占有耕地1.36亩,现在人均占有耕地降至0.3亩。这一现实,直接给城郊农民派生出一系列难以面对的新问题。
失去土地的农民就等于失去了唯一的生活保障。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相对于工业等非农产业一直是处于弱势地位。而农民失去土地,这个弱势就更加明显。由于农村条件限制,农民接受教育的机会和受市场影响的程度都较低,他们在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竞争背影下,天然地被动。有土地,至少可以保证基本的生存需要;而失去土地,如再没有社会保障和教育保障跟进的话,必然面临生活困境。对此,农民的担忧和前途末路的茫然不难想象。
包道村针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研究后发现,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的问题应从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努力开发就业岗位实现再就业;二是对他们实行城市化管理,确保生活、养老、就医无忧;三是采取不同方式协助、激励他们自主创业;四是村成立股份制公司,将村民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股民。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营造出地区良好的、和谐的发展环境。
为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包道村提出五大决策:1、开发村民能及的就业岗位。2、拓宽渠道解决村民社会保障问题。3、以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4、村注册股份制公司,将村民变成真正意义的股民。5、增加村民资产积累,提高其生活质量。
妥善安置失地村民,保持社会安定。农民热爱土地,热爱自己的家园,世世代代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如何把农民这种数千年沉积的情感转化为对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追求,变为城市化的动力,积极稳妥地加以安置,就成为首要的一步。
为了兼顾农民利益和城市发展,包道村制定和实施了三个原则。
第一条原则是就高不就低。就是在拆迁过程中,规划占用的农用地,补偿额度高于同类地区的100%,即每亩高达10万元。而对无证房,也在拆迁中给以每平方米300元的适当补偿。
第二条原则是就快不就慢。就是及时足额发放征地和拆迁补偿金。首批统一征用433亩土地时,村干部、村民积极配合,485户村民和11家企业在限定时间内全部拆迁完毕,相关款项全部及时、足额一次性发放到位,村民和企业都得到妥善安置,设有引发上访事件。
第三条原则是就大不就小。就是在房屋拆迁中,采用1:2的补偿标准,即村民原住宅面积是1平方米,回迁安置2平方米,以此让村民得实惠,现在99%的村民住进楼房,人均居住面积极超过40平方米。以上三原则,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在现有的政策空间内,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为失地农民的新生活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
为了让失地农民生活上有保障,包道村还准备了"套餐"供村民"享用"。
一是项目吸纳就业。依托村里和周边房地产和商业不断发展的有利条件,包道村建立起项目用工信息与劳动力资源对接机制,累计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落户本村的房地产业和商业不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成为失地农民的就业增长点。
二是自主创业。村里成立再就业服务社,为农民营造自主创业条件。在资金方面,因为农民握有征地和动迁补偿款,不愁创业资金,加上国家有鼓励民间自主创业政策和村民身边有项目,自主创业一度掀起高潮。目前,全村共有个体运输户50多户,私营公司10多家。
三是援助就业。这项措施的出台,主要针对就业适应性较差的一部分失地村民。村里对这部分人员实行"双免费"服务,即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免费职业介绍。积极与上级和用人单位沟通信息,对这部分村民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就业,提高了弱势村民的就业率。截至目前,包道村就业率达到95%,基本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加速了由农民向城市居民的身份转变。
随着公司的筹建成功和各项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包道村村民的身份将彻底转变为股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安居乐业,逐渐融入到城市生活当中来,最终完成由村民到股民再到市民的转变。
包道股份有限公司的运作方式是,把村集体存量资产按份额折股,量化给经济组织内部所有成员,这样,村民同时也成了股民。
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共分为四个股种:一是村龄股,就是按村民的村龄进行股份份额折算分配。二是土地股,就是按村民土地持有量进行股份份额折算分配;三是农龄股,就是按村民在本村务农的年限进行股份份额折算分配;四是原始股,就是把集体存量资产折成若干份额平均分配给每个村民。(中国发展门户网 张晓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