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常常接待村民来访到深夜2点的人
一个村里每家有红白喜事都必到的人
一个还清了村里8700万欠款的人
他心里的辛"酸"只有他自己知道
刘大志这个村官,可当得并不舒服。刚一上任,村里没有鲜花欢迎,留下的只有8700万的欠款。没有村民们的掌声只有群众到市里集体上访的新闻。
为了团结民心,解决上访问题,彻底的环上欠款。刘大志说:"村里有了问题,不能避而不谈,相反地要敞开村委会的大门让村里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来与村干部交流的机会。"就这样每天一拨一拨的来访,常常要谈到半夜2点钟,刘大志才能在办公室的床上,静静地睡上几个小时,第二天天一亮,人就又来敲门了。事情最终得到了解决,村民的集体上访被制止了,并且被都当上了公司的股民。农民上访主要是因为失去了土地没了生活来源。
为了兼顾农民利益和城市发展,包道村制定和实施了三个原则,同时也遏制了上访势头。第一条原则是就高不就低。就是在拆迁过程中,规划占用的农用地,补偿额度高于同类地区的100%,即每亩高达10万元。而对无证房,也在拆迁中给以每平方米300元的适当补偿。
第二条原则是就快不就慢。就是及时足额发放征地和拆迁补偿金。首批统一征用433亩土地时,村干部、村民积极配合,485户村民和11家企业在限定时间内全部拆迁完毕,相关款项全部及时、足额一次性发放到位,村民和企业都得到妥善安置,设有引发上访事件。
第三条原则是就大不就小。就是在房屋拆迁中,采用1:2的补偿标准,即村民原住宅面积是1平方米,回迁安置2平方米,以此让村民得实惠,现在99%的村民住进楼房,人均居住面积极超过40平方米。以上三原则,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在现有的政策空间内,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为失地农民的新生活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
刘书记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只要是村里人的事,无论红事白事熟还是不熟,他都阿要参加,因为在村民心里,自家的事有村书记参加,这是天大的面子,那么以后村书记要是让咱们干啥,那咱也得给书记的面子。就这样一直被认为满是刁民的包道村,如今成了民风纯朴的小康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