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详解日本核泄漏事故 远未达到切尔诺贝利程度

2011年03月19日16:03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核电站 核泄漏 核安全 日本地震 福岛

“本次事故的程度远远没有达到切尔诺贝利事故的程度”

中国网:

可以说从选址、政策等方面采取各种方式保障核安全,我们也可以看出建设和运行核电站是需要统筹全局,特别需要注意细节的大项目。刚才您也提到切尔诺贝利事件,现在日本核事故让很多人联想到了切尔诺贝利。这次日本核事故,很多人都在猜测,日本政府会不会采取像切尔诺贝利那样用钢筋混凝土制作的“棺材”形状的东西,把反应堆完全封闭起来的措施去处理这次事件?

冯毅:

从刚才讨论的菅直人首相讲“必须要设想如果东日本全毁的状况”,似乎不能排除这种可能,如果这个态势不能有效遏制,应该讲封堆从技术来看也不失为最后的选择。

中国网:

这种封闭意味着什么?能确保周围环境不受辐射污染吗?

冯毅:

切尔诺贝利事故和本次事故的严重程度相比,本次事故的程度远远没有达到切尔诺贝利事故的程度。但从事故救援的经验来看,切尔诺贝利事故的确采取了封堆的做法。它是石墨水堆,和日本这个堆差异很大,它很不安全。它的反应系统是正的,而且在事故诱发因素是人为的错误操作,把很多保险解除了,所以造成风险。而这次是外部事件、外部灾害造成的。那次发生了蒸发临界,导致大量的蒸汽爆炸,它的反应堆没有安全壳,把建筑物抛到高空,造成大量的放射性污染。

在这种情况下没办法,最后采取了用空中向下洒一些特殊物质的方法压制大规模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包括碳化硼,它吸收中子,包括其他各种过滤器的稀附材料,包括铅的屏蔽作用,还有各种混凝土水泥。大体上有10万吨左右做了大棺材,最后牢牢罩在里面,我控制不了你,只能再做一道屏障。我们有五道屏障,如果全丧失我就再做第六道屏障,不是为了电厂运行,就是为了别影响周围环境。我们形象的说法就是一个“金钟罩”,把妖魔罩起来。

但这里依然有两件事比较重要,做好以后才能实现目标。第一,罩住以后,周围是有地基的,必须确保下面的完整性。你罩上以后,下面跑冒滴漏,照样可以通过地下渗漏,会污染你。特别是滨海厂址,如果再往下污染,把水系和海水结合起来,那么依然会造成影响。所以它如果要采取方堆,必须要解决封的核心物阀基的完整性。

中国网:

就是地下如何防护。

冯毅:

对。第二,必须要制造一种有效的把余热继续带出的设备。切尔诺贝利事故是从地下挖上去,最后设了这套余热系统,包括通风,最后把热量释放出来。热出来必须通过化热器,同时还有屏障,不让放射性出来。这套设备是必备的。如果采取封堆,这是两个前提条件。

“日本政府公开的信息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

中国网:

这种处理方式是所有处理方式中的最底线。这次日本首相菅直人表态:保证日本将最大限度不隐瞒的向全世界公开福岛核电厂事故的信息。您觉得这次日本政府公布的信息是不是太有限了?

冯毅:

特别是前面的四、五天,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公约,一是尽早通报核事故公约,还有核事故影响时有一个紧急援助公约。你要及早告诉邻居和公约成员国。从早期到第五、六天的时候,他向中国政府通报了23次。实际上日方有三个官方披露的信息,一是政府应急对策总部,二是核和工业安全保安院,三是东京电力。包括他们前期披露的信息,一个是及时性方面、准确性方面、完整性方面和国际社会的期望差距比较大。我举个生动的例子,早期出来这么一个情况后,作为战略盟友,美国把“里根”号航母开到日本东北角的海上,本来美国是来帮助它的,结果美方也没得到有效通报,导致放射性烟雨飘过来,对航母表面局部污染,而且17位工作人员明显测出被污染。人家是来帮忙的,也没有得到确切的信息,所以不幸也被污染了。后来美国让它的航母赶快撤离,撤离到50至80公里的范畴,和NRC的建议一致。

中国网:

您认为日本政府下一步公开的信息包括什么内容?

冯毅:

这个信息量还是比较大的,我认为至少是有三个方面的信息。一个是所有的危险源都在核设施,无论是1、2、3,甚至5、6,甚至第二电厂的7、8、9、10号机组,包括渔船、东海,潜在受到影响地区核设施的安全状况信息,具体来讲最核心的是两个地方,一个是堆芯,一个是乏燃料储存池,包括其他保障安全的设施设备的完好性、完整性。像堆芯,你要告诉我此时此刻水位信息,如果淹没或者没淹没,温度信息也要公布,要公布水温是多少。即使堆芯熔化,熔化的百分比是多少,水位是在半水位还是1米5,这个信息前期都没有。这是整个堆芯的信息。

第二,你的反应堆压力容器。压力容器在下方炸了,到底完整性如何。1、3、4不同程度的往外释放东西,压力容器主蒸汽管道上是有大气排放阀的,这个安全阀打开有没有回收,还是一直是敞开的,还是又回去了,这些都是重要信息,是判断堆芯热化情况非常重要的信息。另外,你测出来的东西,堆芯的铯134、铯137、碘131,到底在堆芯的哪个部位、什么浓度都要公布出来。实际上专业信息是这样的,在反应堆顶部主蒸汽管道出口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有放射性,排出来以后到了第一安全壳的不同部位,干池、湿池都是什么温度压力参照。湿池有液压池,完整性如何,温度、水位如何。第二安全壳里面的温度、压力、放射性水平、湿度,甚至核素种类都是需要的。到了乏燃料储存池也是一样的。

这些数据拿到手才可以作出对堆芯恶化状况的基础判断。这也就是为什么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对日方的通告很不满意。早期国际原子能机构向日本表达我们可以援助你,但是你要告诉我们出了什么问题,拿到的信息使国际原子能机构专家无从讨论援助问题,这些信息太不专业了。

中国网:

也可以说这种公开的信息内容越多,更方便各方提供帮助。

冯毅:

刚才我讲了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就是厂区的信息。现在既然20公里、30公里以内原则上限制人员进入,在控制区里至少有几个方面的信息应该充分披露。首先至少是地面、周围空气、里面放射性水平,是什么样的核素。在这个区域中的水要取样,到底有多少放射性物质排到海洋。海洋的监测,还包括空中监测,也就是对空气、水、土壤和必要的食物,30公里以内的蔬菜、草、牛奶制品等都应该是连续不断的、滚动的进行监测。

整个区域的风向,你的烟飘到不同方向影响不一样。实际上污染区不是标准源,控制区是咱们划定的,它就像羽毛一样,我们叫它放射性烟羽,这些才能有效测算。这是第二方面的信息。

第三个方面就是对所有控制区以外的日本社会公众,包括东京,包括国际社会的,应该把公众能听得懂的,到底污染区划到30公里有哪些证据,为什么这么划。东京说比本土高了22倍,那么你的绝对值是多少,这样的指标对大家到底有什么影响。实际上它都应该说得特别清楚。东京本底水平是0.19微西弗,高了20倍也就是3.8左右的微西弗,依然非常少。什么时候按照国际上通行标准强制撤离,基本到1个毫西弗,也就是1000个微西弗的时候才需要采取隐蔽的行动。它没有和大家说清楚,所以老百姓很恐慌。

我想这三个方面的信息都应该向国际社会及早通报,否则不会导致老百姓“抢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