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洪谈钓鱼岛争端的历史经纬与现实/实录

2012年11月13日09:33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高洪 钓鱼岛问题 睦邻外交 日本因素 钓鱼岛主权 历史事实 尖阁列岛 flv 历史包袱 失控

用强权抢到手里的东西,也不会得到国际社会地位的认可。中国网 杨丹

中国网:

就您刚才说的第二点我想问一个问题。日本政府其实不仅向中国发难了,也向俄罗斯、韩国发难,在周边海域也引起了很多纷争,是这不是表现出野田政府在外交上的短视和多变呢?

高洪:

可以这么理解,其实道理是一样的,我们说钓鱼岛的时候,除了日本本身政治环境变化,除了美国因素之外,还有中国发展他们带来的莫名的,也是无端的恐惧。与俄罗斯和韩国之间,当然就没有这样的问题了。但是日本政治生态变化,日本采取了强硬的外交路线,要通过强势外交,找回自己所谓的尊严,要卸掉侵略战争的历史包袱,要变成一个正常国家,这一点对俄罗斯、对韩国也是一样的。再有是美国重返亚太以后,借助日本的力量给日本松绑,同时把它作为自己在东亚战略布局的支点,给日本创造了更宽松的环境,日本要趁机松绑,借船出海,这一点也是一样的,所以不光和中国之间有激烈的岛争,和俄罗斯之间、和韩国之间也在不断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法变相宣誓它的主权,并且向俄罗斯、向韩国提出挑战。当然俄、韩两国也有自己维权的方式,了解国际时事变化的网友也了解斗争是非常激烈的。

中国网:

您刚才在第三条中也提到,美国在钓鱼岛纷争中也占有一席之位,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在10日发言说,“在这个岛屿问题上我们不站队”,又说“钓鱼岛适用于1960年《美日安保条约》的内容”,您对这种矛盾说辞怎么看?

高洪:

美国在钓鱼岛主权争端问题上,一直是玩弄两手策略。首先钓鱼岛的火种是它自己种下的,刚才我们说到了它和日本之间有一个托管,后面有归还,用这种见不得人的手段侵犯了我们国家主权、侵犯了我们的利益,这个种子是他种下的。但是这个火种要是烧大了,就烧严重了,烧到了日本人头上,如果日本和美国搞一些极端冲突,美国势必被裹胁进来,受日本绑架,直面中国的军事冲突,这一点不符合美国现在的军事利益。因为国与国之间,除了冲突的一面,还有合作的一面,还有相互协调的关系,美中关系也不是简单的等同于中日关系、当然也不等同于美日关系。美国人一方面想利用这个问题给我们的发展制造羁绊,给日本撑腰打气。同时也会小心处理这个问题,经常会表示出我不选边站。我们看整个过程,美国人由“不说不做”到“只说不做”,再到“只做不说”,最后到了“又说又做”,到了“又说又做”基本上是可以界定在2010年9月7日中日在钓鱼岛海域装船,无理抓了我们船长,我们开展大力的外交斗争,这时候美国开始觉得日本处于劣势,这样开始给民主党政权撑腰,明里暗里开始说钓鱼岛主权争端的情况是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第5条的,这个我们当然坚决反对。

高洪:

但是,美国同时又一而再、再二三向中国释放出另一个信息,我们支持的、交给日本的是所谓钓鱼岛的施政权,我们第5条里边讲的是在日本实施政权范围下发生军事冲突的时候,我们要对它进行保护,是有条件的。而且据研究美国问题的专家,和研究美国法律的专家的研究结果看,美国实际上对日本这种表述也是打了埋伏的,而且如果真正到了有一天不得不卷入战争的时候,美国还是能找到很多托词和政治程序上延宕这个过程的办法,让自己来一个金蝉脱壳,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因为这个问题我是研究日本政治的,我是从日本政治这个角度看美日合作和钓鱼岛冲突,美国可能卷入的程度,我们研究这个问题,我看到日本很多战略家,日本一些外务省退役的高官,对美国是相当不放心,因为他们在他们的论文、在他们的著述,在他们的一些表述,甚至在他们选举区的演讲里边都有类似的话,简单说就是日本的战略家恰恰认为,如果中日之间真正发生军事冲突的话,日美之间的谈判、协调、各种说帖、表态,最终都是靠不住的。当然他们释放这种信息也有两重性,一方面是他们对美国本身真是不放心,他们认为美国考虑的战略利益是美国自己的全球战略利益,日本所要的战略利益是日本一个国家自己的经济利益和实实在在的利益,这两者是不能重合的。

高洪:

再一点,日本人说,美国人通常会从力量对比关系角度出发,采取一种实用主义政策,我觉得这个分析对美国看得还是挺透的。对今天的美国来说,是中国重要还是日本重要,我看还是中国重要,所以日本人相当不放心。当然日本释放这种信息还有一条,是借着说这个话为他走强军之路,尽快武装自己,扫清道路。因为日本还是在《和平宪法》下生活了五六十年,现在的日本人不愿意支持,或者不愿意拼上自己的幸福去支持强硬政府的强硬外交路线或者外交安排,政治家就得不厌其烦的讲我们受到中国的威胁,而美国人说得很漂亮,关键时候还是保护不了我们,我们还得保护自己,他们搞这一套,是政治宣传上的需要。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