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年发展启示录:以人为本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2012年11月05日19:4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中国道路 先进性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 转企改制 党内选举制度 中国的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

启示四

建设生态文明,解决现代化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中国的现代化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人类社会在推动现代化的过程中不都是成功的探索,而是有着痛苦的经验,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孙业礼说,工业革命至今的二百多年间,随着人口的增加,加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大大加强,人类对环境影响的能力空前加大,而支持人类生存的环境则急剧恶化。

观察中国向现代化挺进的过程,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始终相伴。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要看到,由于我国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未能得到根本转变,经济发展中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凸显,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破解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

正视这种严峻的现实,中国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全新的理念。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将这个概念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提出来。“推进两型社会”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给发展的品质赋予了新标准,也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了一个全维度的坐标。而且随之采取的一系列硬性措施让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字词:绿色GDP的政绩考核被引入发展,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生态补偿的体制机制稳步推进,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和环境监管体制向前迈进。

10年间,中国成为世界上投资清洁能源力度最大的国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2.9%;“十一五”期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4.29%,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12.45%,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目标任务;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全国森林面积由23.9亿亩增加到29.3亿亩,森林覆盖率由16.55%提高到20.36%;全国沙化土地面积逐年缩减,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2002年七大水系重点监测断面中,仅有29.1%满足Ⅰ~Ⅲ类水质要求,2011年提高到61.0%;2002年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为49.7%,2011年提高到62.8%;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47.16万平方公里;2002年,空气质量达标城市的人口比例仅占统计城市人口总数的26.3%;2011年,325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的比例为89.0%。

今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将建设生态文明放在特别突出的位置。他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从这一讲话中可见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和认识深度。”孙业礼说,西方发达国家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是经历了很长时间才认识和着手解决这个问题的。中国在现代化加速阶段,不过20年就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并有了明确的认识和具体的解决方案,历史地看,这是了不起的,这样,我们就有可能走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新路。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中国政府把相关环保措施纳入到‘十二五’规划,甚至可能继续纳入到随后的五年规划之中,让人感到非常鼓舞和振奋”。英国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主任卡米拉·图尔明评价说,“(中国)生态文明的概念也许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同样有价值。”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