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健全的机制:水旱灾害防御的有力保障
美国学者卡尔·魏特夫曾对东方社会性质有过这样的定义:治水社会。他甚至认为,东方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正是建立在治水需要的前提下。
治水,不仅关系到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根基,也是必须举全国之力方能完成的伟业。几千年后的今天,面对频发无常的水旱灾害,中国人民依然汇聚起全国的力量,奏响防汛抗旱的壮歌!
北京白广路二条2号,院子西边矗立着一座白色的大楼。这里是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广袤国土上的旱情、水情、雨情、汛情、工情信息汇聚于此,经过讨论、会商,一道道命令迅即传达到基层的各个角落。
这是个由国务院领导任总指挥、19个部委和总参、武警总部为成员单位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中枢部门。其下,全国长江、黄河等七大流域、各地方政府也成立了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目前,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防汛抗旱组织指挥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架构已成,尚需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运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法律出台基础上,最近十年,《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全国抗旱规划》又相继颁布实施或编制完成,水旱灾害的防御走上了有法可依的轨道。
7月22日9时30分左右,长江朱沱水文站接到本站水位将达到214米的高洪预报,值班人员马上将预警信息通知地方政府。
22日中午开始,接到预警信息的朱沱镇4000多居民开始有序撤离。不久,镇政府又根据水文站反馈的水位变化情况连夜组织第二次撤离,数千居民转危为安。
预警,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关口。及时准确的预警信息,离不开朱沱水文站这样的基层水文站点对水情、雨情、汛情的实时监测。
数据虽然枯燥,却最有说服力:与2005年相比,2010年全国水文部门向水利部报汛的站点增加一倍,达6700多个;水情信息增加10倍,达1800万份;中央报汛站30分钟内信息报达率由80%提高到96.32%。
旱情监测同样取得长足进步:全国新增报送枯水期水情信息的测站2550个,新增报送墒情的测站357个,旱情综合评估分析进一步规范化和日常化。
一张绵密的网络遍布全国:国家依托水文站网,建立起覆盖全国的雨情、水情、旱情监测站网以及水旱灾害预警预报、决策指挥系统,形成覆盖七大流域机构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计算机骨干网络和异地会商视频会议系统;
一个先进的体系统领救灾:一旦发生降雨,水文部门就可以依据历史数据和河流的洪水演进模型,较为准确地预报出河流洪峰形成过程,为科学调度水利工程、提前进行决策部署提供依据。
应对灾害,更需要一支精干有力的抢险队伍。10年来,我国持续强化应急救灾队伍建设:
——组建了102支国家级、105支省级、299支市县级防汛机动抢险队;
——组建了2144个县级、11753个乡镇级抗旱服务队;
——组建了19支解放军抗洪抢险专业应急部队,并将武警水电部队纳入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形成了军民联防、群防群控的格局。
——全国设立了26个中央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仓库,储备了56种、价值5亿元的中央防汛抗旱物资,地方储备了价值46亿多元的防汛抗旱物资。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和公安消防部队承担了大量急难险重任务,成为防汛抢险和抗旱减灾的中流砥柱。
应对重大水旱灾害,我们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动员各方面力量投身抢险救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