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第六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终于揭晓。此前媒体根据传言所作的解读林林总总。其一,抽象一点看,改变总比不改好。其二,通过具体分析,我们必须接受这次改变的局限性:这是行政机构改革,不是政治体制改革;按照一般理解,这次调整目的在于解决职能交叉问题,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提高行政效率;而在政府权责不平衡的情况下,这次调整也有可能导致政府权力进一步集中、扩大;此外,政府职能如果未能向服务型转变,则其事实上的转变方向令人不安。总之,经过充分讨论,社会各界对大部制改革的预期已经接近理性。
只不过,昨天出台的大部制方案仍然让不少人感到意外。国务院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共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国务院将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由此看来,此次所作的调整其实幅度很小:撤消6个部门,新增5个部,牵涉到的部门15个。据此方案,国务院组成部门将由目前的28个变为27个,并没有出现大合并的情况。发改委、卫生部等7个部门,在变动中有合并或新增机构,可以看成是比原来“大”的部门。与这些相对大的部门一同并置的,还有铁道部这样的“小”部门,很明显,从逻辑上讲铁道部应该从属于交通部。就是说,从公布的方案来看,大部制的“大”并没有体现出来,凸显出来的是一个参差不齐的结果状态。
这个结果不仅与社会预想或许有些差距,与大部制的蓝图也有一定距离。大部制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是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的现象。根据专家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务院部门之间有80多项职能交叉,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另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显然,依照目前的调整幅度,能够减少的职能交叉非常有限。
当然,大部制改革需要循序渐进完成,难以一步到位。但是这份初战成绩单,揭示出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推进大部制改革必然遭遇阻力,这个阻力比人们预想中的还大。
这个阻力的根源,就是近年来日益严重的政府部门利益化。实际上,也正是政府部门利益化,才导致职能交叉的现象。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马宇上周在《南方周末》刊发分析文章指出,出现“八龙治水”的现象,原因在我们的制度困境:“一切的根源在于政府部门有权无责,权力没有制约,责任无从追究。这种情况下,各部门拼命揽权,任何一项有权的职能都会争抢,抢不来就下绊而不是协作;任何的责任都会躲避,躲不了就把它泛化,以便法不责众。”
这段犀利的描述符合人们的经验印象,这段描述也让人们能够轻松理解,任何一个部门都不愿意放弃现有的职责———因为这职责就是权力,不包含责任;因此任何一个部门都不愿意在大部制改革中“挨刀”。可以合理地推断,这便是大部制改革必然要面临的考验和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讲,大部制改革有着非常积极的试验意义,这是国家最高权力第一次直面政府内部的利益格局,面对由行政权力衍生出来的特殊利益集团。直面并且试图改变它,这是一次交锋。
从这个层面去理解,刚刚出台的大部制方案只能算是迈出很小的一步。这也意味着,当前政府职能的利益化已经成为一个根深蒂固的既成事实,部门利益集团具有非常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相当稳固的权力基础。当然,从这个层面去理解,我们也可以乐观地看到,执政党已经开始针对这一现象尝试做改革,我们希望这种尝试最终引向问题的根源:当前政府有权无责的制度困境,需要的显然是一场真正的体制改革。(来源: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