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实录:听取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
[中国推行大部制改革]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国务院机构改革启动 部门调至27个(名单)
今天下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交人大会议审议。被简称为“大部制”的改革方案,自十七大起已备受关注。此项改革,被认为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有评论提出,以“大部制”为契机,加快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改革被寄予厚望。
“大部制”改革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将涉及哪些体制问题?按照怎样的步骤推进?将来的大部又将如何受到有效约束?
对话嘉宾:蒋明麟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
杜钢建 汕头大学法学院院长
刘旭涛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毛寿龙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新京报:怎样理解“大部制”的概念?
毛寿龙:真正的“大部制”是把很多具有实权和实体功能的大部门合并在一起,从而成为一个超级大部门。这样超级大部门的组建是以提高行政效率为最终目的的,是机制改革。
刘旭涛:首先必须认识到,大部制不等于大政府,大部制主要起到部门综合协调的作用,把相同相近的部门划为一个部门,协调起来要容易一些,它是随着社会变化进行的部门调整。1998年的机构改革,主要调整政府专业经济部门,本届政府特别强调民生问题,强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此次大部制改革与强调民生紧密相关,就包括怎么让政府更有效的提供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一块。
新京报:大部制改革与以往几次机构调整有什么区别?
刘旭涛:我感觉,这一次政府机构的调整,更关注民生问题,不像上一次主要改革经济部门,这一次是更加全面的权衡和改革。
蒋明麟:前几次重在精简机构,现在要明确职能,要加强宏观调控与市场监管,做好社会管理与公共管理的统一。过去政府部门之间的分工、责权对等等方面做得不好,这次要调整,避免政出多门、互相推委、效率差的情况。
杜钢建:此前30年的行政体制改革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是以机构改革为主,要解决的是机构臃肿、实现干部年轻化的问题;1993年全面开始市场经济改革之后是以体制转轨为主,要解决的是行政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2000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是以职能转变为主,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服务型政府;2003年全国两会之后是机构改革、体制转轨和职能转变“三合一”的改革。经过5年的探索,从2008年开始,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又进入了第二个“三合一”阶段,即大部制、分权制(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种行政权力分离)和审议制的“三制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