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天书”一般的医生病历书写,常使众多患者看得云里雾里。近日,记者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获悉:该院所有科室全部实行电子病历,门诊医生书写病史只用键盘不用笔。信息技术的变革,非但使患者对病情和治疗一目了然,更为临床留下宝贵的数据“财富”,以备日后用作科研素材。据悉,肿瘤医院也是申城首家广泛使用门诊电子病历的三级医院。
高门诊量“逼”出决心
近年来,申城医疗机构持续推进信息化,电子病历一度成为建设目标。可迄今为止,大多数医院的电子病历仍局限在住院部。门诊信息化仅停留在电子处方上,即医生用电脑录入处方,并将处方远程传至药房。至于门诊电子病历,除几家规模较小的医院外,余者几乎未能启动。
业内人士坦言,电子病历 “说来容易做来难”。首先,一些老专家、老教授习惯于手写病史,一下子转至电脑录入,多有不便。其次,电子病历如何打印,也让人头疼。由于申城医保患者使用统一的医保就诊记录册,如要电脑录入病史,记录册的打印起始行数不一、打印格式不一,操作难度很大,如应用不妥,反倒增添门诊工作压力。
作为全国知名专科医院,肿瘤医院日均门诊量高达4000至5000号。面对庞大门诊量,医院下定决心,要将“电子病历”这块“硬骨头”啃下来。副院长陈海泉教授说:“肿瘤患者的治疗有较强延续性,让患者清楚知晓自身病情,对治疗本身有益。此外,保存珍贵的临床素材也是一大原因。我国拥有巨大的患者人群,但我们的就诊记录在日复一日的问诊中流失,这为临床科研带来不小损失。”
患者看得懂少奔波
面对电子病历推广中遇到的难点,肿瘤医院院领导反复斟酌探讨,逐步进行攻克。在对所有医生持续培训半年后,医院列出“硬规”:如不用电脑录入,将取消门诊出诊资格;对于少数无法熟练掌握电脑技术的老专家教授,医院专门配备助手,协助录入电子病历。至于棘手的打印问题,医院则另辟蹊径,将打印工作分离出医生诊室,在全院8个诊区外专设打印区域,患者只需问诊后,在门口递上病历给护士打印即能完成。
正值花甲的方先生是一名肺癌患者,在肿瘤医院做化疗持续半年有余。上周四,方先生照常前往肿瘤内科门诊复诊,医生问诊完毕,他习惯性地前往打印台打印病历。翻看患者病历记录,半年之内,所有诊断、用药方案甚至病情的微小变化,都打印得工工整整。方先生告诉记者,“生了大毛病,总希望对自己的病情和用药一清二楚。以前医生写得潦草,现在电脑打印,就算到别家医院找专家咨询,也不怕别人看不懂了。”
另外,由于就诊信息“网来网去”,患者再也不用拿着一本就医记录册,多科室来回奔波了。“就算患者忘记带病历,只要拿张医保卡,医生也能做到对病情一清二楚。”肿瘤医院信息科主任王奕说。
改变的不仅是问诊模式
作为一种新型载体,电子病历的意义正在实际操作中凸显。王奕介绍,如今,医院所有科室的医生只要具备权限,就能从电脑中获取患者的病史和治疗信息。这一改变,将督促临床医生综合既往病史,更加精准地判断病情变化、作出科学诊断。此外,因为少了频繁书写,医生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以中西医结合科为例,一名主治医师现在一天可看150号患者,比以往多了近一倍。
其实早在去年底,卫生部就已发文要求各医疗机构推广电子病历的应用。而今,申城多家医院门诊虽已配备电脑、打印机等硬件设备,但论及软件开发、流程设计、人员培训等,仍显得准备不足。陈海泉教授表示,相比住院患者,门诊患者病情变化多、涉及疾病种类广。在门诊尽早推广电子病历,获益的患者将更多,患者诊疗信息也不再成为“孤岛”。以肿瘤患者为例,随着电子病历的普及,患者第一手素材将被完好保留下来,这将为日后科研领域找寻肿瘤发病规律、提升肿瘤治疗效果提供参考,最终使更多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