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信任感很难建立起来吗?
自打月嫂进了家门,王华发现,自己内心“阴暗”了一下。
有时,月嫂一个人带着孩子在客厅喂奶或者在卫生间给孩子洗澡时,王华不自觉地会跟过去,即使不用上前帮忙,她也愿意悄悄地盯着。
她并不愿意让保姆看到自己在旁边。如果自己走不开,她会给婆婆使眼色,让婆婆跟着。
“孩子不是保姆的,她会不会那么用心呢?会不会有抵触情绪?”有一天,王华实在忍不住了,问月嫂,“天天看孩子是不是会烦啊?”
周少玲经历的一件小事让她感觉到,信任,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大女儿把她的一枚很贵重的宝石戒指弄丢了,找了好久都没找到,可一两个月之后,保姆打扫完卫生后,把那枚戒指找到了,交到周少玲手里。
“我从没告诉过保姆这枚戒指的价格。”这件事让周少玲明白,保姆不是来到家里的“陌生人”。
王华为自己曾有过的举动有些内疚。月嫂临走前的那晚,她示意丈夫把沙发上的提包收起来,因为里面有几千元钱,害怕保姆把钱拿跑了。
不过,在比王华大10岁的宋远看来,十几年来,这种不信任在自己身上未曾出现过。
“现在人人都说雇个好保姆很难,其实是双方缺少互信。虽然这种道理人人都明白,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宋远说。
《把谁带回家》中,有两位家政员为涉外家庭服务过。尽管涉外家庭不像中国人这么讲感情、讲关系,但他们外出休假时,会把家里的钥匙放心地交给保姆。
当这些保姆转回国内家庭做家政时感觉不适应,“很难建立起信任感来”。
沈欣对此的理解是,信任存在的客观环境,在于行业规范做得好不好。行业不规范,就会产生这种信任上的危机。不过,“这种信任度的丧失,在一定程度上和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系。”(记者 任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