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朝阳区弘善家园工地农民工卢宝军,在黑诊所输液后不治身亡。黑诊所主导的悲剧,再一次发生。即便就在当时,北京市各区县多部门正在联合行动,打击黑诊所、黑药店。
在黑诊所屡禁不止的背后,悄然隐现的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现实:农民工们的医疗状况令人担心,他们需要廉价而安全的医疗服务和场所。
近日,本报记者对北京部分工地农民工的医疗状况进行了调查。
“大不了以后(去小诊所)只拿药,不打针了。”朝阳区弘善家园工地卢宝军事发后,他的一位工友这样表示。他称,看病去大医院太贵,“看不起”。
近日,本报记者对百子湾、左安路等建筑工地的100名农民工抽样调查,85%建筑农民工表示看病首选工地周边的私人小诊所,原因就是省钱,甚至大多人知道“小诊所几乎都无执照,也就是政府说的黑诊所。”
海淀区卫生监督所副所长马琳证实,便宜,是农民工去黑诊所看病的首选原因。
90%工人曾患病
感冒、发烧、腹泻、小外伤等,是建筑农民工常见病。接受采访的100名农民工中,90%表示在打工期间患过病,有吃药打针,甚至是输液的需求。
而工地周边的小诊所占据了农民工医疗市场,记者调查发现,百子湾附近多家工地周边都有私人小诊所存在。弘善家园工人称,卢宝军出事前,工地周边至少有三四家私人小诊所,事后大多被取缔。
100名农民工中,去过小诊所的49名农民工无一例外地称,从未要求看诊所、医生的资质,“想都没想过。”
“看病便宜最重要”
卢宝军出事后,弘善家园工地开会,不让再去私人小诊所看病了。“大不了只拿药,不打针、输液了。”4月1日,该工地多名工人说,生病还是会去小诊所,“就算明知道可能会出事。”
“看病便宜最重要。”工人们称,工地一般远离大医院,去大医院看病要坐车、排队、挂号,但最重要的是“检查费、治疗费、药费都贵”。
一个尴尬的医务室
毋庸置疑,北京市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农民工医疗难的问题。
一个稍显尴尬的现实是,卢宝军所在的弘善家园工地,其实有自己的医务室———去年3月,这个北京市目前最大的经济适用房项目,其医务室成立时曾被广泛报道。北京市卫生局称,该医务室的建立将为解决建筑农民工看病难、看病贵提供经验。北京市建委人员曾表示,为农民工建医疗站这一模式,将在大型建筑工地推广。
而记者调查后发现,事实上,卢宝军的很多工友,并不知道这个诊所;而一些知道的工人,也因认为“价格肯定比外面的贵”等原因,不去这个诊所看病。
马琳称,目前海淀区卫生监督所正在考虑向政府提出建议,在外来人口聚居区域,由当地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出资,建设简易诊所,以解决外来人员的就医问题。
调查1 被冷落的工地医务室
弘善家园开发商出资设立工地医务室,但许多工人不知
●地点:朝阳区弘善家园工地 工人数量:近万人 现状:工地设有医务室
尽管工地设有自己的医务室,但在记者询问的近百名工人中,绝大部分没听说过工地医务室。
“一年多了,一直开着。”该医务室的医生说,对于卢宝军在黑诊所看病死亡,“我们也很无奈”。
这家由开发商出资建设的医务室,在实际中被工人们冷落。卢宝军死亡后,医务室的指示牌被贴到了醒目处。
医生来自退休返聘
“工资是开发公司发。”医务室的医生说,该医务室属于北京市崇文区城市建设开发公司,医务室配备人员的工资由开发公司发放,但未透露具体金额。
公开资料显示,弘善家园医务室面积500平方米,设有全科诊室、治疗室、输液室、处理室、药房等。配备2名医生、3名护士和1名管理人员,医护人员来自正规医院的退休返聘人员。
开发公司相关人员称,公司给他们发固定工资,医务室是公益性质的,只能治一些常见病,药品是平价药,检查费和治疗费减半,根本挣不了钱,“养着医生给工人看病。”
北京市卫生局人员也曾表示,该医务室按照农民工的数量,由开发公司出资拨款。
开发公司相关人员表示,工地建医务室投资并不很大,只是多给几个人发工资,但相关审批程序、人员选择等并不容易,需要北京市建委、卫生局和区政府的支持和协调,“一般的开发公司很少自掏腰包办医务室。”
看病费用减一半
4月10日下午,一名工人手指缠着纱布走出医务室。他称,干活时手指戳伤,到医务室打了一针,开了一盒消炎药,共花了10多元,“不用挂号,的确挺便宜。”
医务室医生称,每天早上8点半—晚上9点他们都上班,多的时候他们一天接诊一二十人,少的时候一天几个。他称,农民工的常见病、多发病,诊所都能治疗,原则上是“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而且是拆盒卖药。各工程部都给工人办了医疗卡,持卡享受检查费、治疗费优惠一半。
据介绍,该医务室专为弘善家园的1.5万农民工(全部工程人数)服务,挂号费、医疗手册费全免、检查费、治疗费优惠一半,药品从崇文区医疗站直接购进,实现了“零差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