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事业、家庭双重压力”
“原来总担心通货膨胀,为养老想多存点钱,没想到命运开了这么大个玩笑,突然结束了这样的担心……”不少参加黄玉追悼会的基金同行,看到她在临终前制作的一段视频后,潸然泪下,不能自已,因为感同身受。
顶着金领光环的基金人,其实也和不少普通人一样,为飞涨的楼价、儿女的教育、父母的健康而焦虑着。
“2009年初看中了一套婚房,首付还差十多万,但公司年终奖一直没发,拿到年终奖之后,房价又涨了50多万,买不起了”,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宣传经理王澜(化名)无奈地说,“基金公司的薪酬都向投研部门倾斜,市场部门的薪水其实并没有想象中这么高,我们也为房子发愁”。
40岁上下的基金人健康事故频发,正是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所致。
在压力之下,不想拿命换钱,就选择离开,也成为了不少基金人的选择。
“为什么要去私募?私募牛市拼一拼,熊市休息,等今年财务自由了就提前退休,在公募何时是个奔头?”一位从基金公司渠道经理过档私募任职市场总监人士向记者分析。
规模越来越大,精英越来越少,面临成长烦恼的公募基金业,难题待解。
-专家把脉
基金行业竞争激烈“减压”很难
在海外的基金市场,基金经理最重要的事情是战胜基金的比较基准,而不是可以争取排名,股票基金基本上是满仓操作,基金经理们没有选时的压力。而投资者也没有像内地一样,天天盯着净值和排名来判断投资决策。
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基金业出现的问题,是中国行业发展的必经阶段,短期也没有好的办法去扭转。
“注重短期排名和市场还不成熟有关系,投资者还不成熟、不理性。”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告诉记者,“2008年不少基民巨亏,网上把基金经理骂得狗血喷头,但是其实大部分股基都战胜了比较基准”。数字为证,2008年沪深300指数全年累计跌幅达到65.95%,而同期股票基金平均跌幅为52%。
为淡化市场对短期排名的过度追逐,去年11月,证监会在网站上发布了“第64号令”,新规明确规定,对基金的评级期间不得少于36个月,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投资者、媒体和行业对于短期排名的追逐并没有减弱。而基金专户理财业务的开放,从若干年来看,也无法改变公募基金以收取管理费为主的盈利模式。
对于业界的排名以及基金公司内部的业绩考核,赵迪认为不尽合理,但很难改变。“只能说在投资中更加注重团队协作,多配几个基金经理。”
曾伟表示,目前的基金业只注重规模和业绩,对个人强调金钱激励,使得基金经理处于“身心分离”的状态。“在这种心境下,就会有很大的压力,要摆脱却无法摆脱。”
不过,银河证券基金研究总监王群航认为,基金的排名是合理的,也是客观的要求。“投资者把钱交给基金公司,基金经理为公众理财,按照规定每天公布基金净值,这是市场的要求。无论排名与否,业绩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投资者也会去选择。”
“在一个竞争的社会,必然有各种考核。事实上,指责基金排名的往往是业绩差的基金经理。”王群航表示,基金经理必须对公众负责,既然踏入这个行业,就要有心理准备。
江赛春也认为,“本身基金业的竞争就很激烈,市场变化很快,基金经理没有保持长期良好业绩的一劳永逸的办法,唯有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压力大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