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四、货币政策工具体系进一步丰富,发挥出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
公开市场业务与存款准备金工具相互配合,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由于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货币被动投放较多,加强流动性管理成为近年来我国金融宏观调控面临的重要问题。早在2003年,人民银行就开始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加强对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情况和市场环境的分析监测,以发行央行票据为主、国债回购操作为辅,创新操作工具,通过调整公开市场操作规模、节奏以及工具组合,合理调整各期限品种操作利率等方式,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2006年至2010年11月,共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约33万亿元,其中发行央行票据约20万亿元,开展回购操作约13万亿元。在运用公开市场操作进行日常流动性管理的同时,还充分发挥存款准备金工具主动性较强,能够深度冻结流动性的特点,通过灵活调整准备金率加强流动性管理。“十一五”以来,存款准备金率上调24次,下调4次,此外,通过实施差别准备金工具,将总量调控和个体风险差异结合起来,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导信贷合理投放。“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通过搭配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工具,适应形势变化,调控流动性水平,为经济平稳运行创造了良好环境。
发挥再贷款、再贴现引导信贷资金投放、优化信贷结构的功能。人民银行按照“区别对待、收放结合”的原则对再贷款实行分类管理,有效发挥支农再贷款、再贴现支持扩大“三农”和县域等薄弱环节信贷投放的引导作用,同时加强再贷款债权的维护。“十一五”期间,适当扩大支农再贷款的对象和用途范围,明确将涉农票据和中小企业票据作为再贴现支持的重点,对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安排增加支农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截至2010年10月末,全国支农再贷款余额676亿元,其中对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支农再贷款占全国的比例超过93%;再贴现余额605亿元,其中,涉农票据占32%,中小企业票据占85%。再贷款和再贴现引导信贷投向、优化信贷结构、支持扩大“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金融市场稳步发展进一步改善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是金融体系继续发展完善。从市场类别看,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期货市场和保险市场等均已形成一定规模;从市场层次看,以银行间市场为主体的场外市场和以交易所为主体的场内市场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二是金融市场功能不断深化。市场主体参与程度不断提高,金融产品和工具逐渐丰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三是金融市场基本制度建设日益完善。市场法律制度和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成果,交易结算系统、托管系统、资金清算系统不断改进,各个系统有效连接、协调运转。四是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引进来”稳步推进,“走出去”步伐加快。
金融企业改革取得突破进一步夯实了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一是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十一五”期间,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先后完成财务重组和股份制改革,并在香港H股和境内A股成功上市。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转型工作平稳推进。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不断完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逐年改善,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仍保持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盈利水平。二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深入推进。按照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资金支持政策规定的程序和条件,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认真履行考核职责,严格考核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目前,全国专项票据发行和专项借款发放已基本完成,专项票据兑付进度超过97%。资金支持政策的顺利实施,对有效化解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督促、引导和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正向激励作用。总体看,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对保持我国农村金融业的稳定发展、改善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解决“三农”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推进其他金融机构改革。十一五”期间,继续推进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促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市场化转型。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资本约束机制的增强、内部管理能力的提高,都有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