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炼: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2010年12月28日14:31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十一五 存贷款基准利率 专项票据 国际收支双顺差 利率市场化改革 科学发展观 货币掉期 全球经济平衡 询价交易 人民币汇率形成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中新网12月27日电 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消息,“十一五”即将收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发布文章总结“十一五”时期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成就,她指出,“十一五”期间人民币“走出去”取得突破性进展,跨境贸易和投资中人民币的使用迅速扩大。以下为其全文:

“十一五”期间,我国金融宏观调控面临着极其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经受了罕见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人民银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货币政策取向,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把握金融宏观调控的重点、力度和节奏,货币政策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增强,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调整,金融宏观调控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增强

“十一五”前半期,针对国际收支双顺差持续扩大及流动性偏多、物价出现持续上涨压力的情况,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由稳健转向适度从紧,并于2007年第四季度起开始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通过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先后1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冲了外汇流入投放的大部分流动性,并先后7次上调存款基准利率、8次上调贷款基准利率,对抑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开始显现,至2008年中,危机程度加深,而我国通胀压力依然较大。人民银行及时调整了货币政策的重点和力度。按照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控制物价上涨的要求,调减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并将全年新增贷款预期目标适度提高,指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总量,并与结构优化相结合,向“三农”、中小企业和灾后重建等倾斜。

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后,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主要经济体陷入衰退,金融市场功能几近丧失,全球经济遭受严重冲击。对我国经济尤其是外贸行业的冲击明显加大。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人民银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开始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收缩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创新使用短期招标工具(TAF)等流动性支持工具,先后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得到了有效传导,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明显加大,有力地支持了一揽子刺激计划的实施,对抵御金融危机冲击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经济迅速企稳向好,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复苏。从GDP季节调整后的环比数据看,2008年四季度我国GDP环比年增长率只有1.8%,2009年一季度则升至8%,二季度达到15%。GDP同比增速逐季提高,2009年一至四季度分别为6.5%、8.1%、9.6%和11.3%,全年GDP增长达到9.1%。适当宽松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明显缓解了通缩预期,很快遏制了通缩与衰退相互强化的潜在风险,市场信心显著增强,对帮促进经济尽快复苏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推动全球经济复苏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0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缓解、全球流动性充裕的大环境下,随着国内经济较快回升,劳动力成本上升、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也出现了通胀预期上升、经济金融运行存在风险隐患等问题。货币政策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了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妥善处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2010年以来,人民银行综合运用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先后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实行差别准备金率、差别化的房贷利率等措施,引导货币条件逐步从应对危机状态向常态回归。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