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基金规模超常规增长
在一个成熟的市场,资产管理公司通常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投资业绩、做好客户服务上,基金的发行通常不需要“兴师动众”,不会那么看重首发规模,只需达到成立条件即可。
但在国内,这两年基金的首发进入了比拼规模的怪圈,大家热衷于创造一个个规模奇迹。截至2005年底,中国市场上有52家基金公司,基金总规模仅为4797亿元。但是,从2006年年底到2007年年底,国内基金业总规模却从8000亿达到3.3万亿,一年之内增长3倍多。如今,基金规模已经接近4万亿。
一家国内大型基金公司的营销总监曾在解释基金公司“拼首发”现象时说,国内基金发行仍采取审批制度,新基金批文是稀缺资源,一旦拥有,必然充分利用。比规模更是业内心照不宣的秘密,道理很简单,基金公司是按规模提取管理费的,规模跟大家的利益息息相关。
基金规模的超常规增长,原本是基金公司引以为傲的资本,现在却正成为他们发展中的桎梏。基金公司的人才储备开始 “捉襟见肘”,发行费用成倍增加,基金公司之间恶性竞争频频出现。更重要的是,在发行高峰期蜂拥进入的基金投资人,随着市场的调整,开始咀嚼亏损的苦涩,开始走向对基金公司的极端不信任。
投资者们的信任危机以及他们的情绪传染,成为今天横亘在基金公司面前的鸿沟,也许需要多年才能熨平。
有评论人士指出,今天基金面临的困境,正是这两年盲目扩张的恶果,“如果不能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更大的困难还在后面,甚至就此断送中国基金业也并非危言耸听。”
事实似乎也验证了这一点。据天相投资的最新数据,今年6月份新成立的3只基金仅仅募集了近16亿元,首发规模平均仅为5.4亿元。在2007年,基金市场逾9成的投资人为散户。伴随着新基金首发规模逐渐下降及投资者的热情不高,基金动员各机构、员工开始自购,导致新开户数有限、基金户均认购额不断上升的现象。近期成立的一只规模近20亿的股票型基金,其户均认购金额高达13万。
已经有基金公司意识到,管理几十亿的基金和管理上百亿的基金并不是简单的累加,基金也并非越大越好。一位接受采访的某大型基金公司营销总监对记者表示,随着资本市场、基金公司、投资者的不断成熟,国内基金公司拼规模、轻服务的现状早晚会得到改变。问题是,投资者是否能有耐心等到那一天。
谁来拯救基金业
12年,500多个公募基金经理,600多只基金,1人管两只、三只甚至更多的基金。面对这样的中国基金业现状,很多受访人士认为,“是要痛下决心改革的时候了。”
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认为,目前的基金行业仍然没有突破旧有的框架,还没有建立起“以人为本”的资产管理制度,这成为中国基金业“可持续增长”的制约因素。范勇称,一个行业是否有生命力,能否留住人才,归根结底在于其制度是否具有先进性。基金业如果不进行制度上的革新,就会逐步丧失竞争力。
一位基金业从业人士认为,目前基金业进入了阶段性的瓶颈期,急需突破制度层面的一些限制:“第一,改变现有的审批管制,实现基金公司准入的市场化、基金产品发行的市场化;第二,发展第三方销售渠道,建立专业的投资顾问团队;第三,从制度上规范基金合同等条款。”
原《证券投资基金法》起草工作小组组长王连洲认为,应降低成立基金管理公司的准入门槛,扩大基金公司业务及其旗下基金的投资范围,允许更多具有一定资质要求的单位或个人有可能通过市场择优进入基金管理业。
基金业的糟糕表现也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日前在上海的一个论坛上公开表示,目前整个基金业由于过去几年的发展过快,现在正面临一定的瓶颈。他坦言,“基金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消化前两年行业过度膨胀的问题。”
即便如此,姚刚仍然对基金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他称,目前正在修改中的《基金法》,会对业界呼吁已久的激励机制问题方面给予考虑。
与此同时,有关基金监管部门面临调整的消息也浮出水面。9月20日,有媒体报道称,证监会基金监管部主任吴清将去职赴地方锻炼,基金监管部副主任杨秋梅将到香港证券交易所任职。报道称,证监会并将成立基金业协会,以加强对基金业监管。
截至发稿时,证监会并未对《中国经济周刊》证实上述消息。尽管如此,各种信号的出现,已经提示:基金业调整已箭在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