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日前在江苏、上海调研时提出,要“努力把物价涨幅控制在经济社会发展可承受的范围内”。对通胀调控目标的新的表述,再联系到近期面临的经济减速的压力,可能意味着宏观调控的空间和灵活性正在提高。
如果中国经济在第二季度只增长10.1%,可能会出乎一些观察人士的预料。这个数字是高盛中国昨天发布的“经济数据前瞻”中的预测数据。这可能会有基数因素,2007年第一季度GDP增速是11.7%,但第二季度GDP增速攀升到12.2%。从重要的工业增加值数据来看,2007年6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高达19.4%,当年5月只有18.1%。今年进入二季度后,4、5月工业增加值分别只有15.7%和16.0%,在4、5月份回落的基础上,由于去年基数的原因,今年6月份工业增加值可能会大幅回落。高盛给出的预测是将大幅回落到13.8%的低位。
总之,这样的数据意味着,今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幅度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而经济前景也更加显得扑朔迷离。
由此,中国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定义正趋于消失,而经济面临的减速压力加大。对经济形势的另一个长周期判断则是,中国经济在经过连续多年高速增长之后,2007年的增长顶峰已成,上升期似乎已经结束,经济将进入下行区间。相信在上半年中国经济数据公布之后,会有很多机构将中国经济的全年增长率下调到10%以下。
在这样的背景下,宏观调控“双防”政策的转向也就不难理解。温家宝总理日前在调研中即强调,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保持经济在较长时间平稳较快发展,避免出现大的起落。
在通胀方面,一个好的方向可能是对通胀前高后低的判断正趋于实现。在经过2、3、4三个月CPI连续居于8%以上的高位,5月稍微回落至7.7%之后,6月份CPI有望继续回落。高盛昨天即发布了因为食品价格回调,6月份CPI将回落到7.1%的预测。
但即便是通胀有所回落,在上半年已经达到如此高位、导致高通胀的因素还未消失、全球通胀依然加剧等的背景下,通胀仍然是中国经济的焦点问题。全年CPI涨幅即便不会超过7%或8%,也会在6%以上。中国今年初定义的全年4.8%的CPI涨幅目标几乎不能实现。
不过就算难以实现,政府也并不需要去更改CPI年度调控目标。CPI是一个指导性目标,不是一个指令性、约束性目标。2007年初的CPI目标是3%,年底CPI涨幅是4.8%,超出目标60%,如果今年CPI涨幅也超过目标60%,就将达到7.68%的水平。
综合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两方面来看,宏观政策“一防一保”的定位日趋清晰。而通胀最近两个月的回落,以及通胀容忍目标的提高,则将给这种两难的政策调控以空间和灵活性。
就货币政策来说,在通胀依旧的背景下,整体基调或许不会变化,但微调可期,尤其是对目前严厉的信贷政策。作为汇率政策,在资源、能源价格高涨的背景下,人民币升值并不会起到太大的抑制通胀作用,汇率抑制通胀的作用有限(尤其是短期作用),这不仅被中金公司和交通银行研究部的模型所证明,也在被实践所证明。如果这个认识能够达成,汇率的加速升值当不会出现,这样可以使中国面临“外紧”的出口产业不至于再受到过分“内压”。
货币政策之外,财政政策可以在这种防通胀和保增长的两难政策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外贸政策、就业促进政策等也将不可或缺。
(作者为本报评论部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