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上海社保案核心人物张荣坤案开庭 朗讯在华贿赂案隐现联通高管 -今年全年CPI涨幅约4.7% -留学进大众化时代 2007留学费用比拼排行榜:美国英国高居榜首 -多数省份年底基本解决工资历史拖欠 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超433亿 -五原因致事故频发 食品安全法草案对症下药 消费者可索赔十倍 -资源产品关税调整 焦炭冲击最大 汽油进口关税降至1% 08税率表 -火车票预售期各地自定 北京提前4天卖 学生票预售期延长为20天 -全国经济责任审计查出违规金额36亿 金融审计移送大案线索42件 -中国IPO融资超3700亿 A股蝉联融资桂冠 中小股民如何分一杯羹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具实施条件 原则获批 奥运会前推出
银证保全面发力 金融机构海外扩张风生水起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12 月 28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2007年,是中资金融机构海外扩张风生水起的一年。与外资大举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步伐相对应,中资金融机构也加大了“走出去”的速度,开始谋求全球布局。从银行到券商再到保险公司,中资金融机构全线出动,通过股权收购或者直接设立分支机构,在非洲、美洲、欧洲、亚洲遍地生根,投资涉及租赁、私募股权基金、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等诸多领域。据粗略统计,仅并购案就共计11起,涉及金额210亿美元,超过此前所有年度中资金融机构对外股权投资总额。

中资金融机构此番大举进军海外源于多重背景:在实现股改上市后,中资金融机构资本实力普遍提升;在全面开放背景下,混业经营提速;人民币升值、外储激增要求更高投资回报;资产全球分散的需要以及次贷危机使欧美许多大型金融机构资产贬值,凸显投资价值等。

展望2008年,中资金融机构的海外收购或拓展大戏仍有望继续上演。但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经济走向的不明朗,以及本地化中的诸多不确定性,使得国际化道路仍面临一些风险。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

  主体篇

  银证保全面出击

  2007年,中资金融机构海外扩张的最大特色之一是银行、券商、保险公司全面出击。尽管其中银行依然扮演着主力角色,但国内龙头券商业和保险公司亦不失时机地实现其国际化之梦。

  2007年,中国四大行中资产规模最大的工商银行在新年里率先发力,收购印尼Halim银行90%股权。其后又分别于8月和10月分别斥资5.83亿美元和56亿美元,将澳门诚兴银行80%的股权和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第一大股东)纳入囊中,成为今年海外扩张金融机构中当之无愧的收购明星。

  另两单备受瞩目的银行收购案则分别由国开行和民生银行发起。其中,国开行今年7月出资22亿欧元认购了英国老牌银行巴克莱银行3.1%的股份,并参与了对荷兰银行的竞购;民生银行则于10月宣布出资3.2亿美元收购美国联合银行控股公司9.9%的股权。根据协议,民生银行尚有权在未来将股权增持至20%。

  2007年10月才成立的中投公司则是另一收购明星。该公司在5月份尚未成立时即因对美国私募股权基金——黑石集团30亿美元的投资而引发业界震动。

  中投公司最近对摩根斯坦利50亿美元的可转债投资,则使其在未来有机会成为这家美国第二大投行的第二大股东。

  证券和保险领域在2007年亦诞生了两起重大收购案。其中,中信证券10月宣布与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签署协议,出资10亿美元认购后者总股本的6% ;平安保险则于11月宣布斥资27亿美元收购欧洲最大的金融综合服务商之一富通集团4.18%的股份,成为其单一最大股东。

  另外,中国人寿董事长杨超近日亦表示,公司计划收购欧洲或北美一家大型保险公司的战略性股权。

  策略篇

  股权收购成主要方式

  在海外扩张提速的同时,与传统的直设分支机构相比,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倾向通过股权收购来实现其战略目的。工行行长杨凯生此前即表示,工行的国际化发展方式将由申设境外机构为主,转为兼并收购和申设机构并举。

  这种转变的背后,既有中资金融机构自身资本实力提升的缘故,也有战略目标使然。杨凯生曾解释说,工行目前的海外资产总额和利润总额只占总体的3%左右,但从长期考虑,工行希望能将海外收入比重提高到10%。如按以往直设模式,这个目标需要一个非常长的时期才能实现。

  通过控股型的战略收购和参股型的财务收购,中资金融机构则可较迅速地提升在当地市场的地位、实现多元化经营并获取良好投资回报。从目前发生的收购案例来看,股权收购的方式非常丰富,包括协议转让、IPO认购、定向增发、认购可转债、二级市场的公开收购等。

  具体来说,中投入股黑石、大摩,国开行投资巴克莱银行等案例属于参股型的财务投资模式;中行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则是以增加多元化的业务领域为目标;至于建行收购美银亚洲、工行收购印尼哈林姆银行及澳门诚兴银行等则意在获得被收购方的经营牌照及机构网络,迅速提升在当地的市场地位。

  业内人士进一步指出,民生银行收购美国联合银行和工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的案例,初看好像是财务型投资,但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谋求更高股权甚至控股权并向战略型收购埋下伏笔。双方将通过网络、业务、人才、机制等多方面的合作交流,加强在市场的渗透。

  在并购之外,各家银行依然重视直设分支机构。2007年,工行莫斯科子银行以及中行、工行的伦敦子银行相继开业,交行法兰克福分行、澳门分行和建行悉尼代表处等海外分支机构亦纷纷设立。其中,招行获美国监管当局批准在美设分行,实现了中资银行的重大突破。

  市场篇

  主要立足新兴市场

  从海外并购的地点来看,中资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海外并购依然主要立足新兴市场,如建行收购美银亚洲,工行的三个银行收购案等。其中,工行对非洲标准银行的投资尤为突出。

  工行董事长姜建清曾表示,工行之所以比较关注新兴市场的并购机会,是因为新兴市场的成长性及未来发展前景都较好。例如,南非标准银行为非洲最大的商业银行,2001年以来,其股本回报率一直在20%以上,今年中期更是达到了24.4%。13倍左右的市盈率和2.8倍左右的市净率也远较A股为低。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新兴市场的投资较集中,这也有利于银行在此类市场业务的拓展。

  但从民生银行入股美国联合银行、招行开设纽约分行以及其他中资机构对欧美大行的投资来看,中资金融机构也正在抓住机会拓展发达市场。民生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之所以能与联合银行达成合作,即因双方在网络、特定客户对象、贸易融资等方面,存在诸多结合的可能性。而招行美国分行的获批,则显示了我国银行机构经营能力以及监管部门监管水平的提高。

  至于中投入股大摩、国开行入股巴克莱、中信证券入股贝尔斯登以及平安保险投资富通集团等,则显示了中资金融机构对于次贷危机中所出现的商业机会的把握能力。由于次贷危机使诸多国际大行利润和股价出现大幅缩水,中资金融机构参股这些机构成为可能。市场人士预计,如果未来次贷危机继续恶化,不排除继续有中资机构收购外资金融机构股权的事例发生。

  机遇篇

  借次贷危机快速布局

  中信证券入股贝尔斯登、平安保险二级市场参股富通集团、中投公司投资大摩……中资金融机构海外股权收购大单不断签订,2007年席卷欧美金融市场的次贷危机,使得中资金融机构的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

  在这些投资里,中资金融机构大多作为一个纯粹的买家出现。由于所购买的股份一般不超过10%,它们不用遭遇来自所在国国家安全方面的审查;同时由于股份较少,被并购方管理层亦不会从中阻碍,认购多获顺利批准。

  分析人士认为,次贷危机给中资机构加快国际化布局带来了机遇,也将给那些被注资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带来机遇。事实上,在上述的每一笔投资里,无不可见被投资机构主动抛来的橄榄枝。它们除了希望借助中国买家的资金恢复元气外,还希望能借机拓展中国市场。

  “与首屈一指的市场领跑者开展战略合作,这一开创性的联盟将为贝尔斯登涉足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提供难得的机会”。在与中信签署入股协议后,贝尔斯登总裁詹姆斯·凯恩曾表示。

  而在吸收国开行成为巴克莱银行的股东后,该行亚洲主席兼行政总裁莫礼仕便宣布,双方结成商品业务战略联盟,把国开行在中国的客户网络、市场地位与巴克莱银行的全球商品业务交易能力、风险管理技术和银行专业经验结合起来,并探索开拓中国的债券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可能性。

  对于中投公司投资大摩,大摩CEO麦晋桁更是拒绝将该笔交易看作是绝望的求助行动,相反,他称“这是战略性的一步。”华尔街也预计,通过借助来自中国合作伙伴方面的力量,大摩今后在中国相关业务牌照的申请上可能会顺畅很多。

  ■记者观察

  金融业海外并购恰逢其时

  2007年成为中国并购交易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买家共斥资292亿美元收购海外公司,海外投资者收购中国公司的支出则为215亿美元,中国在海外的收购额首次超过了海外买家在中国的收购额。

  中国正迈入一个全新的海外投资时代,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金融业海外扩张步伐的加速。实际上,支持金融业海外布局的条件正日趋成熟:WTO框架下金融业的全面开放为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创造了有利条件;大量国内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国内金融机构提供帮助;在实现股改上市后,中资金融机构资本实力普遍提升,在全面开放背景下,混业经营提速;人民币升值、外汇储备激增要求更高投资回报;银监会等监管机构积极推动中资商业银行在境外新设分支机构和并购金融机构。

  另一方面,中国金融业正在迅速崛起,目前全国金融资产总额已经达到45.9万亿元。其中,银行资产达43万亿元,保险资产2.9万亿元,证券公司是0.7万亿元,信托公司是0.3万亿元。从2004年到2007年9月,银行的资产增长率是30.9%,保险的资产增长率为66.5%,证券公司资产增长率则为200.5%。

  最后,从国际大背景来看,在全球流动性受次级债危机拖累之际,中国金融业进军海外也恰逢其时。分析人士认为,就流动性状况而言,目前国内和国际市场可谓是“冰火两重天”。此时,正是中国疏导并发挥流动性充沛优势弥补国际真空的最佳时机。另外,当前美元走弱、全球市场物价相对中国较低,也有助于金融业国内外资产的置换。

  在上述背景下,工商银行投资南非标准银行、中信证券收购贝尔斯登、中国平安收购富通,中国的金融机构通过股权收购或者直接设立分支机构,在非洲、美洲、欧洲、亚洲遍地开花,投资领域涉及租赁、私募股权基金、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等诸多领域。一场全方位、立体式的海外并购攻势已然展开。

  分析人士表示,收购后机构间的整合、战略上的协调、企业文化上的交融、管理层的磨合,都是更严峻的挑战,是交易最终成败的关键。因此,中国金融业在海外扩张的过程中,对这些挑战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中国对外国资产的胃口正在日益膨胀。”雷曼兄弟亚洲经济学家孙明春称。来自雷曼兄弟的统计预期,中国对海外的投资将持续增长,今年总资本流出将超过1900亿美元,2008年将达到2500亿美元,而2006年该数字仅为1340亿美元。分析人士预期,2008年还会有更多金融业并购行为发生。

  ■专家观点

  “走出去”面临三大挑战

  2007年,在中国金融业大门开启、外资银行鱼贯而入的时刻,中资行也开始高调亮相国际并购舞台。有关专家在对此给予肯定的同时也提醒说,走出去的道路绝非一帆风顺,在市场风高浪急的今天更如此。在中国金融机构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尤其要当心三大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出海”后将面对与国内不同的监管政策。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讲,金融业都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发生在该领域中的收购会对国家政治、经济等很多方面产生影响,任何一个国家都会给予较多的关注和控制,这种政治风险需要重视。“在对待金融领域的收购问题上,很多国家都要从金融安全的整体层面进行考虑,中国金融业应重视可能由此引起的一些风险。” 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金融专家谭雅玲表示。当然,与几年前中国制造业海外扩张遭遇诸多阻挠相比,此轮金融机构的海外扩张多数获得了顺利通行。

  第二个挑战是本土化问题。对于“走出去”的中资金融机构来说,更重要的是要真正实现并购的价值,发挥1+1>2的协同效应,这是并购成功的一大要素。中资金融机构吃惯了“中餐”的胃一开始可能并不习惯“西餐”的味道。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表示,“东西吃下去了,最重要的是要消化、吸收营养。”对于中资金融机构来说,要跟文化背景、市场环境不一样的机构进行整合,把后者真正融合到自己的机构中来,将是一个为期不短的“本土化”进程。

  第三个挑战是如何有效地进行跨境管理的问题。实施并购之后,中资金融机构将拥有愈发庞大的商业网络,如何保持对各个部门的有效控制和监督成为一大挑战。更重要的是,尽管中国银行业的利润状况大为改善,但与国外同行相比,利润水平仍相当低,中间业务占比仍不高,正处在业务模式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这些都表明,“走出去”之后,中资金融机构在管理方面将遭遇考验。(谢晓冬 袁媛)

来源: 上海证券报

图片新闻:
公安部公布08年内地居民赴港澳地区定居分数线(组图)
中国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 鼓励外商投资非常规能源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2008年公务员考试资讯大全/ 考研资讯大全
· 08年经济金融行业形势分析预测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08年走向 解读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外商投资报告/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 07年上半年各省市GDP
· 中国环境统计数据大全(中英文版)
·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2007蓝皮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