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快步拓展全球市场
中资银行确立新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在临近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一周年之际,中资银行国际化和外资银行本土化成为引人注目的话题。在24日召开的“亚洲金融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表示,下一阶段央行将努力为银行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进一步支持中资银行改革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继续奉行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政策,促进中外资银行在竞争和合作中快速发展。
据统计,近两年来海外的中资银行并购额超过了100亿美元。大型银行境外的利润贡献度显著提高,平均达到了5%到10%左右。目前外资法人银行达到15家,占全国外资银行的比重超过了80%。中资银行国际化和外资银行本土化正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蒋超良:中外资银行在全球化中可以优势互补
交通银行董事长蒋超良指出,中外资银行在实施全球化战略中可以做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在中资银行国际化与外资银行本土化的方式下,交行正在考虑通过增设海外分支机构进行海外并购,加大与战略投资者汇丰银行的合作等方式,积极地探索符合交行实际情况的国际化发展道路。
蒋超良表示,要促进中外资银行国际化、本土化的良性发展,首先要做到无论在境内市场还是在境外市场,对中外资银行的监管标准应该一致。他提到中资银行在海外设立分行,受到比当地银行更为严格的标准,显然不利于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也不利于中外资银行的公平竞争。此外,中外资银行的合作应强调双方的互补性。在这个问题上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包括有的中资银行在选择境外合作伙伴的时候,只注意规模。而外资行只看中中资银行的网络优势;中资银行把引入外资当作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法宝,而对先进的管理和跟中国国情的结合不够充分;比较欠缺详细长期的合作方式。
杨凯生:银行资本国际化决定经营管理国际化
“在全面开放的经营环境下,国际化发展水平和全球化的服务能力,越来越成为维护和竞争客户的一项基本要求。”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表示。
杨凯生指出,银行资本国际化决定了经营管理国际化。目前国内的银行大多数通过了股改上市,实现了资本来源和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国际化。资本构成的国际化对中资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的突出变化之一,就是要银行接受国际投资者,按照国际资本市场的规则进行价值衡量。而国际化发展也是分散经营风险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为拥有8万多亿总资产的工商银行来说,只有400多亿美元的境外资产,比重还是太低。”杨凯生指出,总体而言,我国银行业仍然处在国际化的初级阶段。国际化的发展方式,将由新设境外机构为主,转变为兼并收购和新设机构并举。在推行跨国并购战略的进程当中,应该首先重点关注在新兴市场的发展,而建立高效的、科学的境外管理机制、基于全球统一的技术平台和一支国际化所需要的人才队伍,一个也不能少。
肖遂宁:本土化与国际化不可分割
“商业银行国际化主要应该还是看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深圳发展银行行长肖遂宁表示,实现国际化就是缩小跟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学习国际先进银行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经验的优势,引入自身缺陷的国际资源,其中包括风险管理技术和国际化的人才等等,争取在公司治理、风险控制、客户服务、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能力上尽快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肖遂宁指出,深发展的一系列市场定位和改革措施都源于在国际化改造中具有的国际化视野,由本土化人才完成。实施请进来的方式,而不是走出去的策略。“本土化与国际化是不可分割,因为本土人才最了解我们的国家、客户,但是他们还必须具有国际化的视野。”
张光华:加强推动本土银行的竞争力
美联储日前发布消息,批准招行设立纽约分行,成为美国实施加强外国银行监管法后,中国首家准入美国银行的外资银行。招商银行副行长张光华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中资银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银行客户的资源国际化趋势已经显现。同时另一个趋向就是金融监管的国际化步伐加快。
对于如何进一步推动国际化,张光华表示,一是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协调和指导。尤其是国际化管理的方式,加强国际的沟通和协调。对中国的银行业走出去、国际化这些方面的成功、失败的案例进行研究,避免再出现盲目跨国并购的行为。二是进一步加强推动本土银行的竞争能力。金融创新要继续鼓励,不能由于美国次贷的发生或者是现在金融市场的动荡减慢步伐。金融市场化的工具还要继续坚持创新,通过创新来带动本土银行竞争能力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