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解读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主张

发布时间: 2014-09-24 09:36:43  |  来源: 人民日报  |  作者: 佚名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发展 极端气候事件 高碳 区域尺度 海岸侵蚀

锻造低碳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何建坤

我国在节能和减缓二氧化碳排放方面虽然取得显著进展,但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严峻的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形势。尽管单位GDP的二氧化碳强度呈大幅度下降趋势,但由于GDP快速增长,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大、增长快的趋势还没得到根本遏制。

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发展,核心是能源体系的革命性变革。十八大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最近习近平主席又对此提出5点要求,即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推动能源供给革命、推动能源技术革命、推动能源体制革命以及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并强调抓紧制定2030年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战略。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已成为我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和关键着力点,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根本性的战略选择。当前需要全面统筹,发挥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多方面和全方位的协同效应,整合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实施力度,开创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双赢局面。

中国当前实施单位GDP能源强度和二氧化碳强度下降的约束性目标,在将其分解到各省市的同时,对各级政府采取问责制,并在若干省市开始碳交易市场试点。经过努力,到2020年有可能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在即将开始的“十三五”期间,结合国内雾霾治理,应进一步实施煤炭消费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的目标,实行“强度”目标和“总量”目标的双控机制,进一步加大节能和能源结构变革的力度,以控制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的过快增长。当前部分东部沿海城市结合雾霾治理已开始实施煤炭总量控制,这也将有效控制其二氧化碳排放。

中国当前正在深化改革,着力于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其发展趋势和政策措施将进一步促进二氧化碳减排。

第一,经济增长将由单纯注重追求GDP增长的速度和数量转向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GDP增长即将由前20年10%以上的平均增速回落到7.5%左右。GDP增速放缓将降低能源总需求的增长,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应量快速增长情况下,更有利于降低煤炭等化石能源比重,使煤炭消费增长趋缓,并逐步达到峰值。

第二,经济发展将由过度依赖增加投资、扩充重化工业产能、扩大制造业产品出口为主要驱动力的增长方式,转向更加注重最终消费的拉动作用,这将极大放缓对钢铁、水泥等高耗能原材料产量的需求,使其产量从原来年均10%以上增速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从而有效控制工业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

第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加速发展,投资规模将不断加大,“十二五”期间将达1.8万亿元。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供应量将达7亿吨标准煤以上,比2013年翻一番,年均增长约10%,可实现非化石能源比重达15%的目标。届时煤炭的比重将下降到60%左右。到2030年前后,由于能源总需求增长趋缓,年均增速将不超过2%,届时煤炭比重将下降到约50%,而非化石能源比重可达20%左右,并仍将持续以较快速度增长,其新增供应能力将有可能满足能源总需求的增长,使化石能源消费基本稳定,对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产生重大影响。当然,这需要超前的部署和艰苦的努力,也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和能源体系的转型,在促进二氧化碳减排的同时,将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增就业机会,提升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贸易领域的竞争优势。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意味着不断扩张的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力,低碳产业体系和低碳发展方式将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标志,代表其长期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先进能源技术也是各国战略必争的高新技术领域,已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前沿和热点。我国只有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顺应并引领世界能源变革和低碳发展的潮流,打造低碳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才能顺势发展强大,由经济大国转变为经济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作者为清华大学教授)

   上一页   1   2   3   4   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