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解读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主张

发布时间: 2014-09-24 09:36:43  |  来源: 人民日报  |  作者: 佚名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发展 极端气候事件 高碳 区域尺度 海岸侵蚀

自主贡献 把中国的事情做好

杜祥琬 刘燕华

气候变化是个科学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低碳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战略选择,同时也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首先源于自身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是一个负责任发展中大国对国际责任的担当。

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多方面的进步,并不能全面反映中国相对落后的实情,也无法掩盖中国还有1亿多贫困人口的现实。中国的经济总量有了提高,但人均收入仍处于世界的中下水平。中国的发展实现了连续30年的增长,但并没有摆脱处于世界价值链低端的格局。因此,中国发展的道路仍然是艰巨和漫长的,既要保持经济的不断提升,又要注重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既要努力节能和提高能效,又要面对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禀赋;既要加快步伐推进现代化,又要考虑我们的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中国的经济总量必须继续增长,总的能源消耗还会有所增加,能源消费、能源供给、能源技术和体制机制的变革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尽管如此,中国始终坚持应对气候变化的自主贡献。

中国已提出,在2005年的基础上,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达到15%,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中国政府在经济面临困难的情况下,大力治理大气污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截止到2013年,中国的碳强度已经下降了28.56%,相当于减少了25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2013年已经达到了9.8%,森林蓄积量已经提前完成13亿立方米的任务,达到了20亿立方米,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从1990年至2010年,通过节能提高能效,累计节能量占了全球的58%。中国可再生能源生产能力增长迅速,从2005年到2013年,水电装机容量翻了一番,风电提高了60倍,光伏发电装机提高了280倍,中国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占了全球的24%。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开展了低碳试点,最近又发布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这是积极推动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积极承担与发展阶段、应负责任和实际能力相符的具体体现,也是主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展现积极负责任大国形象的一个实际行动。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的基本原则基础上,中国不仅会在2020年之前克服困难,做出积极贡献,在2020年之后,也会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新的、自主的贡献。

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动贡献也作为发展的机遇。如:近年来中国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预计到2015年,其每年的产值能够达到4.5万亿元,吸纳的就业人口可达3000多万人。另外,中国通过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加速了淘汰落后产能,带动了新兴产业的崛起,有利于实现经济、环境的双赢。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大势所趋,也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焦点。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切入点、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关系到中国今后在国际上的发展权和话语权。中国采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参与国际制度的建设,以务实精神与不同国家开展合作,是中国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历史使命,也是负责任大国应该做出的决断。

中国有关政府部门目前正在积极研究2020年后中国自主贡献目标,将在充分考虑能源安全(可依赖)、经济成本(可承受)和环境友好(可持续)三个因素平衡的基础上,努力开展更有力度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这是在基于我们发展阶段和能力基础上,积极努力的最佳结果,是符合国家整体和长远利益的。

总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自主选择、自主贡献,是由内在需求驱动的,把中国的事情做好,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作者杜祥琬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燕华为国务院参事室参事)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