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何去何从?

发布时间: 2014-08-26 13:50:35  |  来源: 半月谈  |  作者: 何丰伦 吴钟昊 刘姝君 周相吉 梁书斌 吕福明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中国林业 战略机遇 生态脆弱 转型 产业 业态创新  价值 金融

   产业价值创新

  科技提升价值。对林业来说,同样如此。

  江西奔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从2005年开始做竹键盘、竹鼠标、竹音箱等电子产品外置件。相比传统的竹加工企业,该公司专注于依靠科技投入来增加产品附加值,先后投入了900多万元搞科研,拥有近50项专利。

  公司总经理冯绪泉说,他们生产的竹鼠标在欧洲卖出了每只60欧元的价格,“一根毛竹产生了1200元的效益,靠的就是技术,但一些生产关键环节还无法实现机械化,只能依靠人工操作,生产成本还是有点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科技已成为林业产业价值提升的关键所在,但目前我国林业在此方面仍面临很大不足。

  据统计,我国林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全国林业系统各类专门人才仅占职工总数的26%,并且以初级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领域受到国外企业的挤压,许多企业沦为原料和初级产品供应者。

  江西省宜春市林业局科教科科长刘诚说,目前我国林业科研不仅出成果时间长,即使出了成果也很难与基层对接顺畅,转化率不高,“很多科研项目脱离市场需求,缺乏与企业的互动”。

  “在江西,除了林业科学研究院外,基本没有其他的相关科研机构,企业只能依靠自己搞研发,一般需要投入3%~5%的利润,而高端研发则需要投入10%的利润,这对企业来说是沉重负担。”冯绪泉说,产业化要通过规模化来实现,而科技投入是规模化生产的动力,“国家扶持林业产业化,应该加大对企业研发的扶持力度”。

  此外,品牌的重要性也逐渐凸现。江西飞宇竹业集团旗下的竹地板品牌“春红”,是目前国内竹地板利润最高的产品,这归功于企业在拓展销售渠道和树立品牌方面做出的努力。

  飞宇集团总裁魏冬冬建议,要尽快制定行业标准,实现标准化生产,以提高产品的整体形象和信誉度,“还要与科研机构合作,实现加工关键环节的全机械化,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产业布局创新

  近年来,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林木产品消费大国,对林产品进口严重依赖。2013年,国产木材8300万立方米,进口的原料、锯材、木浆、废纸等折合原木后,总量高达2.62亿立方米。

  “国产木材与进口木材总量比为1∶3,意味着我国林业发展对国际市场有着深度依赖。”中国林产业工业协会副会长叶克林说。随着我国木材消费量的逐年增长,资源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与此同时,中国林业产业的“碳汇成长空间”同样受制于人。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介绍,2014年全球碳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近2/3,达887亿美元。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权供应国之一,但无论是碳交易市场还是碳汇标准,都深度依赖欧美。

  美国剑桥能源咨询公司(CERA)高级咨询顾问罗伯特 瑞金表示,欧美碳汇交易商有碳汇计算和定价权,中国林业一是没有国际社会认可的标准,二是没有国内统一的碳交易平台,在全球碳汇市场没有话语权,“成长空间肯定受国外交易商掠夺”。

  针对这一局面,业内专家建议,我国林业发展必须在布局上作出调整与创新,以掌握林业发展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首先要加大国外先进林木资源引进、适应、融入力度,在做好“生态入侵”防护的基础上,改变对海外树种入境简单“封堵”的“鸵鸟”思维,科学引进国外生长周期短、适应性强的树种,建立林业良种资源。

  其次要加快“民间采购”渠道,并在平等互利、互惠共赢的基础上,到地广人稀、生长周期短的国家和地区布局海外林业战略储备基地,推动林业安全全球战略布局。

  最后,要加强森林碳汇交易技术支撑和政策保障,健全碳汇计量、监测、审核、交易管理体系,完善交易机制,加快布局全国统一的碳汇交易市场,尽快树立我国在碳交易市场上的“话语权”。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返回顶部